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经典教材体系建设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版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面上给人一种繁荣发展的景象。但从表面上不难看出,教育教材的建设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表现出很多问题。中国学者郑金洲生动地说,很多教材都是“复印”、“装潢式”、“树碑式”、恐怕“同仁式”或“创收式”教育学只能充数,经不起推敲。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教材建设的浪潮中,出现了许多制度严谨、思路开阔、校风严谨、具有一定特色的优秀教育教材,堪称经典作品。公认的有华中师范学院等五院合编的《教育学》(后来由王道军、王汉兰担任主编进行了较大修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教育概论》等。
1.华中师范学院等五院合编《教育学》
1.1教材建设简述
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甘肃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高等教师本科基础课程“教育学”最初于1978年作为国家教育委员会文科教材选择计划的重点项目开始编写,1980年首次印刷,1982年后、1988、1989、1999、20095年易其版,共发行500多万册,“创造了新中国教育教材史上的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典的基础教育教材”,是中国自编教材中再版最多、印刷数量最多、投放量最大的。
1.2教材体系建设
这本《教育学》已经改变了六个版本,每次都有一定程度的修订。特别是第二版和第四版(新版第二版)、第六版(新编第四版)变化显著,教材体系典型。
表3 华中师范大学等五所学院联合编制了《教育学二、四、六版目录》
从上表可以看出:(1)“绪论、教育目标、(学校)教育体系、课程、教学、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班主任、老师、学校管理等12个部分一直被延伸。由于时代的变迁,只有部分章节改变了名称、术语、指向内容或前后排名,但一般来说,它们是教育相对稳定和核心的部分;(2)原第二版的“教育本质”、第四版中删除了“中小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用“教育概念”代替、“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发挥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普及的作用;(3)“电子教育”作为最初的特色部分,在后版中逐渐被取消。一般来说,这本书的每一次修订和更换都在发生新的、向前的变化。基本趋势是跟上时代步伐、教育实践和理论话语,满足现实教学在不同阶段的需要,在教育知识的普及中发挥积极作用。
1.3教材体系缺陷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这本书的章节并不严格,每一章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揭示。例如,这本书背后的“教师”一章最初表明,教科书系统的编写并不成熟和不稳定。教科书章节的安排应有严格的逻辑顺序,层次清晰、准确,不能随意安排。一些研究人员看到这本书从第一版到第二版增加了四章,指出这种行为反映了自身结构松散的问题,没有按照严格的逻辑思维程序构建一系列标准化的理论网络,但许多章节似乎可以去,结构没有很好的兼容性,导致新成果的结构在引入时变得越来越臃肿。一些研究人员指出,由于教科书编写概念(教学目标)不明显,这本书导致了向前看和向后看。一些研究人员指出,这本书没有阐述“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关注教育理论的讨论,缺乏教育实践的分析。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
2.1教材建设简述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制的高等教育系专业基础课《教育学》于1980年初编制,1982年修订,198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仅在1984年至1994年的十年里,就印刷了11次,数量超过100万册,可见一斑。不幸的是,这本书未来没有被修改和更换。
2.2教材体系建设
这本书有20章。第一章,教育的对象和方法;第二章,教育的本质;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五章,师生;第六章,教育目标;第七章,智力教育;第八章,德育(1);第九章德育(二);第十章,德育(三);第十一章,体育;第十二章,美育;第十三章,劳动技术教育;第十四章,教学工作(一);第十五章,教学工作(二);第十六章,教学工作(三);第十七章,教学工作(四);第十八章,课外教育工作;第十九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二十章,学校管理。
可以看出,本书的体系建设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强大的合理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正如编辑所说,他们努力做出一些新的努力,“主观上反映我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进展、新成果”。本书在教育教材中发挥了定性变化的作用,可以称为教育教材专业化进程的开始。
2.3教材体系缺陷
这本书的主要缺点是它的写作系统延续了凯洛夫教育学的基本框架,未能超越这种模式。一些研究人员指责,虽然以这本书为代表的一系列教科书声称打破了传统,但它们增加了更多的内容,改变了模式,这似乎是不伦不类的。
3.叶澜《教育概论》
3.1教材建设简述
《教育概论》于1991年首次出版,时隔16年,于2006年再版,投放量超过15万册。
3.2教材体系建设
《教育概论》前后两版变化约三分之一,但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系统框架一致延伸。这本书有六章。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体系;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以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的一般理论简述;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成长阶段和教育;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间的关系;结论,教育的基本特征。
这本书曾经说过,它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探索,是一个新视野下的诞生物,看起来非常“不同”。事实上,这本书的系统建设给了人们一个新的、不同的理解教育理论的视角。客观评价,其系统安排的思维线索和逻辑非常清晰。
3.3教材体系缺陷
这本书系统细致,但作为一本教科书,其结构不是很完善,如教师、学生、德育、教育改革等内容没有包括在内,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概念;同时,整体内容陈旧,缺乏当前教育动态的介绍。此外,一些声音指责这本书主观上是独一无二的,追求个性,削弱了教育基础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