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则教材,通常称为师范院校基础课教育教材,作为教育新世界的“全面导游图”,以教育教育知识图为指导,促进初学者了解教育世界的全貌,为学习者后续学习专业教育课程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在师范院校教育教材中具有基础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高度重视教育教材的建设,出版了大量的教育教材,不仅为各类师范学校的教师培训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而且繁荣了学术界对教育原则的研究,这一点极其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教育教材出版总量和分布特征的回顾和研究,特别是对教育教材经典版本的系统建设和分析,为学术界后续教育教材建设提供参考。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教材建设状况
据笔者粗略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了近400种不同版本的教育教材(专注),版本数量众多,名称类型众多,可见教育工作者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36年来,共有数千名理论工作者(或学校单位)、147家出版单位参与了教育教材建设的巨大项目,“这表明教育工作者努力支持教育教材,使相对单一的教育教材在各个层次上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命名方式,这些教科书大致可以分为教育主题和教育主题;每个类别可以分为十个类别,如本论、总论、教程、原则、基础、普通、公共、广义、现代和当代。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教材版本的分布特征
1.从出版数量来看,教育学、教育学教程、现代教育学、教育原理、教育五类教材排名前五,分别为183类、40类、30类、26类和19类。特别是教育学的出版量占总出版量的近50%。可见,一半的理论和科研人员关注“教育学”表达形式的选择。
2.从出版时间来看,以每五年为一个时间段,1980年~1984年出版4本教育学教材,1985年~1989年出版2种,1990~1994年出版21种,1995~1999年出版53种,2000~2004年出版93本,2005~2009年出版91种,2010~2014年出版了131种教材。在过去的36年里,中国的教育教材建设总体上保持了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新世纪以来的15年里,出版了317种教育教材,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出版量翻了一番。可以看出,自新世纪以来,在现代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化的有利条件下,我国教育理论和科研人员的成果产出率显著提高。
3.从出版区域来看,华北地区出版教材155种,华中地区出版34种,华东地区出版90种,华南地区出版26种,东北地区出版43种,西北地区出版28种,西南地区出版21种,其中大部分是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具体到城市,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各出版140种和32种。不难得出结论,这与北京和上海的科研、高校和出版单位密切相关。
4.从出版单位的角度来看,教育教材的出版量排名前七,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6种)、高等教育出版社(22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7)、福建教育出版社(13)、教育科学出版社(12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种),另有140家出版社出版过教育教材,但出版量不足10本。
三、总结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但也导致了大量的指责和指责。听取这些声音,看看现有的结果,从教科书用户的角度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首先,教材的准确定位。教材定位不明确,编写前的预期定位没有准时确立,适用范围没有具体区分,导致教材使用普遍、偏向问题,“最好的教材不用于最合适的学生”,效果不理想。
第二,去魅力。教材体系受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影响很大,从未走出阴影。在教材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找到将体系分为“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德育理论、管理理论”四部分的“凯洛夫身影”。中国的教育教材需要不断“消除凯洛夫的影响”。任何现有的体系框架都不是终极的、绝对的,而只是一种猜想性和相对性。因此,要加强多元化、理性思维,在国家特色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加强教材的“主体”特色,让教育教材真正获得其“个人存在感”。
第三,建立一个清晰而清晰的写作概念。许多现有的教科书缺乏逻辑主线,动机模糊,缺乏“骨干”。太多分散的问题给人一种雾蒙蒙的感觉,“船没有龙骨,水沉”,教育教科书在写作前没有达成良好的共识,导致写作中盲目叙述内容。
四是构建科学、严谨、开放的体系框架。教科书“结构封闭,缺乏活力,不利于吸收其他学科的效果,反映其新成果,使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内部逻辑关系不清晰甚至不合理,缺乏内部必然性,往往机械列出,系统不够严格”。
一般来说,30多年来教育教材建设的浪潮也充满了荆棘。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该引起很多批评和批评。一位明哲曾感叹“最好的评论家批评了最好的作品,但他不能得到更好的”。面对批评和指责,与其胆小停滞不前,不如以更谦虚开放的态度走出教育教材建设的现实、民主、多元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