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成人教育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
所谓“培养”,是指某种思维或行为方式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内化为自觉意识和习惯,成为主体本身的自主要求。培养教育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不仅包括正确行为的引导、良好习惯的培养,还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培养教育体现了教育的阶段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大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要把大学生培养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理解水平,设计相应的科研培训和社会实践项目,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行为培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创新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行为习惯。这不仅是培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
首先,培养教育的阶段性特征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大学阶段的培养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系统影响,逐步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可见,阶段性是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根据学生成长的“序”来安排内容和制定计划,使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有序系统的教育。整个培养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扎根于学生身上。
其次,培养教育的实际特点是克服知识吸收僵化的唯一途径。社会实践是培养教育的生动课堂,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化,是从“知识”到“行动”的唯一途径。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接受实践锻炼,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解和工作能力。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大纲》中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并不是一个人固有的抽象物质,而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6]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的个体,只有在广泛的社会交流中,才能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掌握理论知识和行为准则。培养教育作为一种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同样,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吸收和运用知识,使各种知识充满活力和活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创造性的灵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创造价值。
第三,培养教育的针对性要求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只有具体化教育内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才能有效提高培养教育的有效性。正如一位诺贝尔奖学者在回答教育什么时候会受益终生时所说:“是幼儿园。。。把自己的东西分成一半给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把东西放整齐,吃饭前洗手,做错事表达自己的欲望,午饭后休息,观察周围的自然……”可见,内容具体,要求详细,重点小,标准明确,实施效果明显。培养教育作为贯穿人生的教育,教育内容应该更具体,而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否则相应的要求就会因为空洞而失去实施的意义。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开设几门课程,增加几种教学方法;应理解为:为不同学习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不仅要照顾面子,还要照顾点子;学习内容要具体,标准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但需要指出的是,具体化、针对性并不意味着琐碎,也不意味着一切都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在提高针对性的同时,要注意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将创新能力培养的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处理好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既要突出重点阶段的关键问题,又要考虑学生发展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