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教育的角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面对高校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根据培养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从培养教育的角度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具体来说,它包括一个成长规律、两个课堂教学、三个基本原则和四个阶段的培养计划。
(1)成长规律: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
大学生培养教育的立足点是尊重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培养教育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针对性教育。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遵循同样的规律,循序渐进。
首先,从纵向上看,大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和理论水平存在差异,应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创新能力培训计划。创新能力培训计划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实践教学等方面。此外,四年的培训计划相对独立,而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不仅能满足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生活成长目标,而且能满足学生阶段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横向上看,要转变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把过去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因为信息时代的大学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方法的启迪。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不仅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时代对大学教学的新课题。同时,课程考核要以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实验论证、社会调查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考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要考验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7]。此外,还要克服专业教学的弊端,建立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突破“文、理、工”学科之间的障碍,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两个课堂相互补充:第一课和第二课相互补充:
高校教学第一课主要是指以专业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然而,仅仅依靠第一课堂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培养教育注重文化熏陶、实践锻炼和活动参与;当然,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而且,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都要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由思考,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有勇气实践自己的梦想。
(3)三个基本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课程教学与个性培养、首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实现非教育。”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为了培养知识的创造者。知识创造者的重要能力是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来实现自我成长。培养教育本身就是内化,外化,使各种能力和美德培养成为自己的“习惯”。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他们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克服标准化的教育模式,找到自己的成长道路。
二是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需要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并重。在理论教育方面,高校可以考虑开设跨学科综合课程,打破以学院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训练”、“科研方法论”等一系列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为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提供便利。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三个“面向”。一是面向全体。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成为所有学生必须参加的实践课程,而不仅仅是个别年级、专业和学生的活动。社会实践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项目。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感悟、有收获、有成长。二是面向社会。实践项目不应局限于校园内的专业实践和实验教学,而应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将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了解知识,发现知识盲点和创新点。三是面向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不是临时封闭的教学活动,而是面向未来的长期、制度化、开放的课程。除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外,还可以通过公益劳动、军训、暑期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形式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
第三,课程教学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个性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创新的内容是不同的。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课程教学面向公众,个性培训面向个人。实现两者结合的关键是设计课堂教学以外的个性培训计划。个人对自己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性培训计划不能在入学时制定。因此,应根据大学生的成长特点设计分阶段的个性培训计划,即以下创新能力分阶段培训计划。
(4)四阶段培训计划:根据大学四年不同心理特点的学习安排
根据培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分阶段、分层次、重点逐步进行。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大学一年级: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平台,引导学生进入社会,了解社会,找到社会发展与自身能力的契合点,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暑期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活动内容涉及大学生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以项目审批的形式开展活动,配备导师和资金支持,旨在通过参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暑期社会实践对理论水平要求不高,覆盖面广,安排所有新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报告选拔优秀项目和人才,为下一阶段的人才培养做准备。
大学二年级:以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为出发点,建立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与毕业设计之间的“连接”机制,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专项培训。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一般面向低年级本科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具备申请资格,项目实施期为批准后一年。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可以重点指导大一暑期社会实践的优秀成员和项目,通过个别对话了解相关学生和团队的兴趣和专长,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科研项目。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科研项目的成功率和可操作性,避免学生因理论知识薄弱而盲目选题。参加科研培训计划的学生,在科研计划完成后,可以顺利地“承上启下”过渡到毕业设计。项目完成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效地使毕业生摆脱了因时间短而难以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困境,而且使学生能够独立参与项目审批、实施和报告的整个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创新的灵感。
三年级: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为目标,深化项目研究,促进学习,深入指导科研培训项目的优秀成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对于科研培训计划表现良好的学生,现阶段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整理数据,进一步简化观点,进行更高水平、更详细的研究。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科研的热情,而且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声誉。
大四: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培训,毕业设计自然是合乎逻辑的。这样,在大学的四年里,学生不仅学习课堂知识,还学习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