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创新能力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也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精神和独立获取创造性思维知识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成长为一个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敢于探索新领域的创造性人才。换句话说,它是一种使创新成为人们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正如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这就是从教育的角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包括个人素质、理解能力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还有社会文化、教育机制、教学方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影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思维模型:固定思维模式、统一研究思维
思维模型主要表现在遵守常规思维模式,用统一固定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障碍。各种调查显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受到经验和规律知识的束缚,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正如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所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的前六年失去了他们的才华。”伊里奇,西方“非学校理论”的代表(Illich)、赖默(Reimer)其他人也批评美国的学校教育是工厂的“化身”,是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再现,是“学校资本家”把包装好的东西卖给学生,学生成为消费者,而教师主要扮演广告商的角色。所以受过教育的学生都是标准化的“产品”,根本没有个性[3]。
我国“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使思维模式化更加严重。相关数据显示,从小学到大学,一名大学生平均要参加1000多次考试。可想而知,经过这种标准化培养的学生几乎失去了各种想象力。进入高校后,由于高校更注重CET-4、CET-6通过率、研究生入学考试率、就业率等硬性指标,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指导,学生的创新热情日益消退;此外,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课堂教学、知识更新滞后等,进一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育程度越高,思维方式越单一,视角越窄。
思维模型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思维问题的程序化。思维问题的程序化是指在面对特定问题和现象时,会产生一套程序化的处理方法;突出思维缺乏灵活性和创造力(2)权威神圣化。权威神圣化是指学生迷信标准答案,相信各类专家学者的意见,导致思想僵化和监禁(3)学习功利主义。学习功利主义是指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不愿意对知识进行过多的深入思考。如果他们学习考试的内容,他们就不会学习不考试的内容。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形成思维惯性,创新是不可能的。
(2)知识吸收僵化:知识不能在实践中应用,降低知识效用价值
知识吸收的僵化一般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只被吸收而不被使用、测试或重新组合”的概念。因此,学生的智力不是越来越发展,而是越来越沮丧,最终使学习没有用,学习分离,最终变得越来越愚蠢[4]。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知识的有效价值来自于实践,只有能够应用于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然而,大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大多是形式化的,大学生普遍抱怨说:“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条件,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缺乏专门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链接和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知识吸收僵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无法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和理解。由于知识远离实践,不能充分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只能看到树木,不能看到森林,难以整合知识。(2)知识吸收僵化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非理性思维的发展,即灵感的产生。远离实践的知识将不可避免地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知识将形成僵化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灵感是不可能的。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锻炼。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理论焕发活力;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才能有方向。
(3)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教学一成不变,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教师大多处于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专业划分过于细致,缺乏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设置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的培养重视不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上述情况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总体上仍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毕业后,学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需要,更不用说站在学科前沿从事创新和科研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