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具体表现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条件差,人才流出严重。虽然中国政府规定,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应与全国人口的比例大致相同。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教学改革和质量成果不明显,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1)少数民族地区入学机会不公平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整体竞争力较弱,高水平重点大学和重点大学数量较少。此外,中东部地区重点大学和重点大学招生的“本土化”现象,使得西部地区考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减少,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比例较高。一些成绩优秀的考生不得不放弃学费和生活费较高的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选择学费较低或免学费的军校、师范大学、农林大学、地矿大学,或者选择离家近、生活成本低的省内或邻近省份的地方性普通高校。这种现象也会导致享受高质量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过程不平等
虽然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经济补贴政策,但国家教育拨款难以维持整个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支出,地方各级政府在多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落后,教学设备简单,无论是高校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建设,还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都落后。经济落后也导致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吸引力小,高层次、优秀人才难以引进,人才流出大,导致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特别薄弱。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少数民族地区就业机会不公平
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民族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民族地区民生的改善和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我国尚未出台选拔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高等教育投入巨大,但“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