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础公共教育均等化取得的成绩
1.基础公共教育财政投入总额逐年增加
近年来,我国调整了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基础公共教育中,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2.继续增加农村和西部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教育供给
中央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缩小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差异。例如,在西部地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8计算:2.基础公共教育的公共资金分担比例远远超过中东部地区的公共资金分担比例;决定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所有学生的学费。
3.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大大提高
2006年,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个体差异基本消除。截至目前,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达99.7%,九年义务教育县数占全国县数的99.5%。
4.办学软硬件资源逐步完善
截至目前,全国普通中小学建筑面积136521.37万平方米;音乐设备配置达标校数的比例为46.31%;美术器材配置达标校数的比例为44.97%;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校数的比例为54.70%,各类办学条件均比过去有所改善。
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不断提高,专任教师文凭达标率不断提高。
5.基础公共教育均等化问题
5.1城镇间基本公共教育差距巨大
城市基础公共教育投资存在差距。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出现,城市对基础公共教育的投资远高于农村,城市义务教育学生的平均资金也远高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平均资金。
城镇间基础公共教育的软硬件资源存在差距。由于公共财政对城市基础公共教育的投资差距,城市在基础公共教育的硬件资源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农村高级教师的比例与城镇的比例有很大差异,农村教学点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初中、小学师生比例分别为18人:1和23:1,而城市只有13.5:1和19:1。
城镇教师基本工资待遇存在差距。我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是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教师不稳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主要原因。
5.2法律制度不完善
缺乏实现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国政府在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并将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取得积极成果。然而,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虽然我国在义务教育法中涉及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央政府出台的各项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政策和政策在当地尚未得到有效实施。
义务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度。1991年,我国发布了《教育监督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教育监督工作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然而,义务教育实施监督取得突出成绩的问题也很多:义务教育监督评价立法长期滞后于实践;监督评价制度不完善,力度不强;教育监督部门对被监督单位及其有关人员的违法行为处罚过轻。
5.3部分农村教育观念和观念落后
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和偏远山区,仍然有关注男性而不是女性的封建思想,这促使了男性和女性在接受教育时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