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以个人自我实现为确定课程的依据

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在德国形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流行。从存在主义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它的产生和繁荣与战争密不可分。


以德国为例,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0万德国人死在战场上,战争也对德国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每个人都感到自下而上的威胁。战败的悲观和失望充满了全国,民族尊严受到严重破坏。战争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争很快就结束了,但它在人们心中的阴影总是会影响到他们。我们厌倦了战争中的各种民族正义,厌倦了政府为胜利创造的集体荣誉。他们必须为自己而活,以证明自己的出现。因此,存在主义应运而生,呼出了每个人的愿望。


存在主义把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作为所有哲学的核心,关注人类存在的初始特征,如爱、热情、决策、痛苦、死亡等。它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无疑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首先,从教育目标入手。


在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中,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一种不同于自己的独特生活方式。这意味着人们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教育是为了发展和培养人的个性而存在的。教育要唤起个人的自我意识,让个人确认自己的存在,从而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2]教育不应该把人培养成统一的“知识产品”,因为它们只是活动的知识存储器,没有创新,失去了生活尊严。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体系似乎有点“以不变应万变”。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一个最终的目标,那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造福人民。在这个方向上,学校教育已经成为“知识储存器”工厂的批量生产,而社会则成为消费市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工厂提供什么样的“商品”,完美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原则。这种情况在大学里最为明显,甚至有以下规定:如果一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于三分之一,就停止招生。我不知道高等教育是继承人类文明还是培养有针对性的技术工作者。


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个性的发展可以说是什么?它培养了一批只会机械工作的平庸人才。真正的人才是自己发展起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错了!


其次,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谈判。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以个人自我实现为确定课程的依据。在存在主义看来,为学生设置固定的课程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感兴趣时,他们才能在学习中积极高效[3]此外,人们的处境总是在变化,没有什么是固定的,绝对的。固定的很难适应学生的情况和需要。


然而,重视基础的传统观念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是不可动摇的。因此,教育部统一规定了小学、中学的所有课程和大学的部分课程,灵活性很低。基础的重要意义在于,任何学习、研究、开拓和创新都具有狭义和广义知识的积累和继承,人们以前的成就和成就为起点;任何学科和专业,任何行业和职业都有其基本的知识、才能和方法技能。这些作用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无限的扩展,并以强大的基础作为优势。


然而,我们没有看到另一面,认为基础是“金科玉律”的一面。在基础至上的环境中,任何怀疑、鄙视、削弱甚至完全否定基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是错误的。从长远来看,学生迷信基础,形成惯性思维,不能站在书外思考,创新意识牢牢束缚在萌芽状态。基础教育把个性化的孩子培养成死气沉沉、个性鲜明的指示器皿。


有一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等比赛中,中国学生往往名列前茅,甚至总分第一,排名第一。就连美国也是世界第一教育和科技强国。然而,1901年至2001年,中国只有一人占总数的0.18%,而美国获得这一奖项的人达到230人,占总数的43%。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失去了什么?为什么我们从起点赢到终点?


自系统教育出现以来,学校教育以教科书知识为基础,以扎实的基础为基础。教育量化外部知识,成为努力工作的目标,“忽视教育是人,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积极的生活”,忽视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发展的基础意义――青少年。教育既然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应该以人为本,符合学生的本性。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该改变的不是本性,而是教育!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