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效衔接中高职课题体系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有效衔接的中高职课题体系已成为共识。“中高职衔接本质上是内涵的衔接,核心是课程的衔接。如何实施课程衔接,实现课程重建,是中高职衔接最关键的阶段。”也就是说,一方面,中职生学习的课程要能够满足进入高职院校后的学习需求,不能在此基础上严重缺失;另一方面,要求中高职院校减少课程重复,明确中高职院校课程的界限。
1.1 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课程设置的特殊性。为了学习技能,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设置同一门课程,那么如何界定这个界限呢?事实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业资格鉴定为中高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定义提供了参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应中级工人的标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应高级工人的标准。当然,职业资格培训内容主要针对短期培训,对于全日制高校只能作为参考,相关专业教师、负责人也应对课程的意义、边缘进行讨论和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也应坐在一起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1.2 文化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往往被边缘化,文化课程的教学标准在一段时间内被定义为“必要和足够”。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发展,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文化课程的效果越来越重要。虽然文化课程的功效在短期内可能无法体现在以就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中,但在学生成长中,在工业化日益发达的公司对员工日益提高的要求中,在民族文化和精神传承中起着基石作用。在之前的学习中,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相应的课程。从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的高中入学考试成绩来看(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低于总分的50%),这种缺失相当严重。职业学校不能继续推动这种缺失,而应该勇敢地承担这种责任,弥补这种债务。以前,由于学制的限制,很难弥补债务。同时,由于学校和教师的惰性或成本考虑,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不愿意做这样的工作。
随着职业教育学制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学制由2) 1变成2.5 5、五年制高职院校由4年制高职院校组成 1变成4.5 0.5)职业学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上学。从时间上看,各职业学校应在指导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调查和修订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江苏省开始及时、有效地实施职业校园文化课程水平抽样,为提高职业校园文化课程教学质量注入促进剂。但这项工作实施得不够快,不够健全。一方面,对抽样时间和教材没有充分的研究,职业学校没有根据抽样时间调整培训计划,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抱怨。另一方面,抽样结果的应用还没有触及到学校和学生的根本利益,也不足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第三,抽样测试的严重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有的学校在抽样测试时瞒天过海,用单招生和五年制高职生参加抽样测试。一般来说,中职生不参加抽样测试。在抽样测试中,必须以学籍管理制度为基础,对弄虚作假的学校进行严肃查处,触及其痛点。总之,抽样测试的方向是好的,它为职业教育的质量划了一条红线,使之有了基本的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在进一步完善,使其效果能够扩大、高效。我们期待着“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抽查”阶段的到来。
2. 研究教学方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职业学校教师坚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当然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研究和实施教学方法,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国家发展)〔2014〕19)指出,职业学校应“促进人才培训模式的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教学、学习、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是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等因素,更适合职业学校的教学。
2.2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是职业学校而独树一帜,否认所有其他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入学前接受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入学后仍会受到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惯性作用,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方法;其次,有些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更相似,也适合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第三,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其创新性。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求真务实地选择最适合教师、最适合课程、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带来主义”的态度做出选择,而不是一概而论。
总之,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要认识到“职业教育类型的不可替代性是其生存的基础,功能的不可替代性是其支撑的哲学,层次的不可替代性是其发展的空间”。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既要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思考,又要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思考;我们不仅要从教学的角度思考,还要从教育的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