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所包含的伟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变,榜样思想政治教育也悄然发生了转变。探索这一转变及其转变中的问题和对策,继续发挥其巨大的建设作用,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榜样思政教育的历史性转变
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自然”规定了榜样思想政治教育从“高大全”向“个性化”的历史性转变的分水岭。以前,它深受“高大全”的影响①思维主导的榜样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个性化”思维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榜样。
(一)改革开放前的“高大全”模式思想政治教育
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大全”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受当时历史条件和任务的深刻影响,“高大全”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充分的历史进步,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历史贡献。
第一,革命斗争阶段。党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带领全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党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作用,在革命工作的各个方面树立榜样,鼓励革命人民勇敢前进。例如,“砍头没关系,只要真正的主义”夏明翰、“为新中国向我开枪”董存瑞、“眼泪绣红旗”江姐姐、“最硬”文学大师鲁迅等模范形象,以他们感人的故事、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精神激励和激励无数无产阶级士兵和革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赢得无产阶级政权凝聚了巨大的“正能量”,更好地发挥模范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
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保卫新国家政权,全面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党继承和弘扬了战争时期树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的优良传统,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轰轰烈烈的热潮。因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利用演讲、主题、描述等形式树立榜样,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和日常发展。例如,毛泽东在1950年9月举行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祝贺词中称赞英雄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促进各方面人民工作胜利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是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1]。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刘少奇、周思来、朱德、邓小平也分别作了题词。雷锋作为时代的偶像和共产主义战士,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行为甚至日常习俗。同时,榜样种类繁多,他们来自各条战线。例如,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等“最可爱的英雄”出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带领人民与盐碱、沙尘作战的焦裕禄、铁人王金喜、上山下乡的知青邢燕子等“新中国建设模范”。在此背景下,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普遍被人们所接受。为人民服务的“螺丝钉”精神是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和幸福的人文表达,也是许多榜样形成的强大土壤。
纵观改革开放前,无论是枪弹雨中涌现的“战斗英雄模范”,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磨练出来的“劳动模范”,他们心中都充满了国家、人民和集体。他们都表现出公众忘私、无畏的牺牲精神,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但是,如果把他们神格化,形成“高大全”,就会使榜样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发展误区,最终失去鼓励功能。
(2)改革开放后的“个性化”模式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要,人的主体性逐渐觉醒。人们开始考虑如何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和个人自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们变得越来越理性和完善。榜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始将榜样从“上帝”降低到“人”,从“高完整”到“个性化”。
首先,榜样形象的“个性化”。榜样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是在社会条件的滋润和现实环境的作用下成长起来的。因此,榜样会受到现实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圣贤。榜样来自群众。和普通人一样,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各种自然、社会和精神需求。“然而,榜样成为榜样的原因不仅在于追求自然需求的实现,而且在于追求崇高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突出某些方面的崇高精神,在社会上产生共鸣。“[2]模范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模范的感染力和示范力发挥了作用。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片面夸大榜样形象,将榜样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不仅是对榜样精神的抹杀,也是对人性的忽视和抹杀。思想政治教育的“非个性化”模式不可避免地抹去了模式的吸引力和示范力,然后扩大了模式与群众的距离,使模式失去了自己的魅力。因此,新时期的模范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需要出发,注重模范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榜样的形象不再是可敬而不可学的“高大全”人物,而是现实生活中与人民始终在一起的可见、可近、可学的一般形象。
二是商业利益型的“个性化”。以商业利益发展为“个性化”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尊重市场交换规则为基础,具有更受欢迎的意义。与此同时,符合中国古人信仰的“好人好报”,付出与收获相等。此外,马克思主义也没有避免谈论物质利益。马克思曾指出,“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3]毛泽东还指出,“所有的空谈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带来可见的物质利益。[4]邓小平认为,“不说能多工作,不注意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对大多数劳动群众,一段时间,长期。”革命精神非常珍贵,没有红色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然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我们只谈牺牲精神,不谈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者。[5]现在,中央文明办设立了“全国道德建设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协助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人们追求的目的和动机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在榜样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避免片面强调物质利益,陷入“贪婪”的泥潭,还要防止过度追求精神安慰,重复“精神决定一切”的错误。在商业利益的原则下,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多重利益是人们追求榜样、效仿榜样的动机之一。因此,新时期重视模范权益的保护,以商业利益的“个性化”方式开展模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保持了模范的个性形象,增强了与人民的距离,而且充分展示了模范的吸引力和示范能力。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高大全”模范思想政治教育市场越来越少。模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发展趋势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形势,而且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