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讨论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北京举行的“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学会关怀”的口号。要把国家、社会和全人类的整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上,强调实现基于关心所有人的社会公正目标,强调通过教育培养的21世纪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也将是对新思想、新机遇最开放的人。在此背景下,会议报告在讨论21世纪的教育哲学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enterprise education我们称之为“创业教育”,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除了文化知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外,还需要获得“第三学习证书”,即创业教育证书。并进一步指出,“这需要将奉献精神和开拓技能教育提升到当前学术和职业教育护照享有的同等地位”。因此,学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逐渐得到广泛关注。
创业教育的意义
所谓创业教育,是指在高校素质教育实践中,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创业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创业实践培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培训的教育。简单地说,它是从创业过程的角度,教授商机、创办小企业、管理小企业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开展市场经济普及教育。
创业教育有两个目标:一是让受教育者像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一样掌握一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成为能够通过创办和经营小企业的小老板来养活自己,改变命运,或者培养能够在就业岗位上积极工作、能够将创造热情带到工作岗位的人才。二是激活观众中少数人基因中沉淀的“创业遗传密码”,诱发其创业潜力和人才。通过识别和培养,成为具有创业人格特征和创新思维方式的创业型人才。
那么,要实现创业教育的两个目标,就需要明确以下六个要义:
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抓住机遇、敢于创业的意识。面对市场经济的多端变化,只有智者才能看到创业的好机会。创业需要智慧和勇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潜在的新岗位必须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来发现和发展,这就需要聪明勇敢的人来发展和创新。
二是创业与就业相结合。就业可以为创业创造一些条件,创业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影响就业和择业。对于企业家来说,他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他们的创业实践密切相关。强大的专业背景是他们成功创业的关键。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要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培养自力更生意识,明确当前就业形势。创业是一种高水平的就业,为他们的事业成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第三,高校创业教育主要依靠“言行”,难以实现“身体教育”。人们常说,听大学老师讲几年创业,并不能抵消真正成功创业的人的创业讲座来激励人们。事实上,这并不奇怪。大多数大学教师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创业,也不清楚具体的创业经验、创业经验、创业方法和知识。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如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结协助能力等。大学生的真正实践是进入社会。
第四,将典型成功人才的身体教育与学校理论支持的言语教育相结合。虽然创业成功的例子是不可复制的,但企业家的精神可以给学生创业的动力和希望。创业教育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创业,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创业意识和创业信心。因此,高校应邀请校外企业家作为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建立专业和兼职教师的结合。
第五,坚持依法创业。缺乏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瓶颈之一。许多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忽视了法律。在风险和利益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他们用赌博意识、投机心理和冒险行为取代了理性的法律思维,从而引发了一些痛苦的教训。高校应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为创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或技能,使学生善于运用各种有利于创业的现有政策、法律、家庭和社会资源,提高创业能力。
第六,把创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结合起来。根据一个不完整的统计数据,一般初创企业的成功率是30%,而大学生的成功率是2%―3%。根据教育部2004年的一份报告,全国97家较早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中,有17%能盈利,只有30%能在5年内生存。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只谈成功的经验而不谈失败的教训,会给大学生一种说空话或说大话的感觉。高校创业教育要更务实地看到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明确的是,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用短时间内的成功来衡量。我们应该明白,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成功仍然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