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于种种原因,学术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发挥了许多有益的作用,突出了理论意识的价值。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的价值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指导价值。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作为研究者的“战略武器”,可以直接指导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工作。通过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研究者可以鸟瞰整体理论,把握理论背景,选择理论增长点和突破口,开辟新的理论和新领域。同时,元研究是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纽带,具有综合研究成果的作用,为研究者的研究行动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规范价值。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为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世界“立法”,始终监督、检验和审视其运行状态,推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从“无序”的经验发展转变为合理、规范的科学道路。
第三,批判性价值。元研究的批判性是其功能和活力的重要表现,缺乏批判性理论研究是“一潭死水”、石头不会产生任何涟漪。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应发挥“矛盾因素”的作用,从最严厉的角度批评研究,促进理论研究的活力发展。批评是最激烈的反思,所有的研究都要么在元研究面前被伪造,要么被证实。“批评也是一种服务,一种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基础教育理论缺乏元研究,缺乏强烈的批评,也缺乏这种“高贵的服务”。
第四,创新价值。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可以促进教育基础理论的分化和综合,也可以直接从研究中发展新的观点和理论。这是“元”概念中“超越”意义的体现。
总之,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是学科发展的产物和需要,是理论意识的要求和灵魂。
二、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自20世纪90年代“元研究”引入中国教育界20多年以来,回顾这一学术发展过程,与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相比,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不温不火,甚至略有分散。综上所述,有三个特点:一是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一直处于主流研究之外的边缘,没有引起重视;二是少数研究者基于理论意识积极探讨各种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研究观点,但学术反应、对话或争论很少;三是现有研究成果分离分散,系统成果和观点不多,没有形成一定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思潮。分析可能有三个原因:首先,一些学者研究了1990-2010年教育元研究的发展,表现为“不温不火,在稳定中不断扩展和深化”。可见,教育元研究的趋势作为一个大的基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作为其下一个层次;其次,我国现行学科建设按照“门、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分为四个梯队。教育学作为教育类别下的一级学科,细分为十几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细分为多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数百个,教育研究人员有效,每个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基本保持在2个~三个左右,这样下来几经分流,可以想象,“回归”是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成员,作为三级或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第四,研究理论和方法不明确,研究体系离散;最后,关键原因是研究界或研究者对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认识和方法论反思不够,理论意识缺乏动力。归根结底,这仍然是研究者的理论素养和精神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的未来发展需要在元研究价值的突出、元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元研究体系的构建、基本概念的规范、研究主体素质的提高五个方面下大力气。
综上所述,开展教育基础理论元研究,就是要“立法”教育基础理论的建立和研究的开展等一切相关行为,通过建立严格可行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监督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切行为,促进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自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