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孩子们在游戏中玩耍,在游戏中成长。面对各种有趣的游戏,孩子们的身心都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兴奋地从游戏中获得身心愉悦。如果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具有游戏因素的教学活动,将教育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也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王国中自由驰骋,获得快乐的感觉。在教育家陈鹤琴看来,孩子的天性一直排在第一位。陈鹤琴提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爱护他的天真”,这种教导今天还不过时。
儿童自然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内在需要
(1)文化本身就是人的“第二天性”
无论是现代哲学家帕斯卡(B.Pascal)“人是思想的芦苇”,现代哲学人类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人是象征性的动物”,或者兰德曼的“人是文化的产物”,都表明人类的生活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世界是―一个“有人的自我世界”。人们转变自然的过程和结果是文化,人们因为从事文化活动而成为人。兰德曼把人类学的未来描述为“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第二天性”。如果我们想传播儿童的思想文化,我们自然必须走自然教育的道路。
(2)自然是文化的基础和规模
在自然与文化的矛盾中,人们往往强调以文化“化”自然。自然(human nature)是人本身的自然,自然是文化的基础和规模,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尊重自然意味着重视人类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束缚、个性、自由,尊重科学和民主。”尊重自然是生成和完善文化的前提。如果忽视自然对人类生成和文化发展的规定和限制,人类和文化就会产生异化。孩子们的天性被称为天真。南京师范大学的刘晓东教授强调,天真是人类的根。天真是人才的天赋,是人类的本质,是个人不断改进的成长点和基础,也是文明的成长点和基础。天真是根,它有营养,规模,有关于人为本性的规定。个人和社会文化都需要不断回归天真,从中获得营养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