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艺术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音乐欣赏课程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有效的音乐欣赏课程将使学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发展潜力,展示个性,净化心灵,激发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提高个性。然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音乐基础差,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弱,给音乐欣赏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素质的培养。事实上,这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因此,这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重视和改革艺术教育,加强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发挥促进美育建设的作用。
1、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定位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那些不懂音乐的人来说,最美丽的音乐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课就不会发挥教学效果,非音乐专业学生,基本上处于审美阶段和表达阶段,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定位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必须根据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选择,有计划,从浅到深。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定位,就像定制一样,教学将有针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才能进行教学。
2、在全媒体时代,音乐欣赏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有人说,学校音乐教育要坚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流行音乐注重娱乐,表现树人的思想内涵较少,不利于青少年成长,不应纳入课堂教学。诚然,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内涵丰富,经历了多年的积累,但对于处于审美和表达阶段的欣赏能力的学生来说,理解它太难了。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因此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该多样化、国际化,也应该追求及时性。年轻学生有追求时尚和新颖的音乐审美心理。在这个时候,他们不妨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或一些大众媒体经常选择的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流行音乐和大众媒体经常选择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传播性。旋律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音乐的基本元素,为进一步欣赏音乐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屏幕上流行的歌曲选秀节目、网络上流行的音乐视频、乐队组合、新颖的音乐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流行歌曲《看不见的翅膀》了解音乐中的音乐风格,通过欣赏歌曲引入旋律,通过旋律引出音调的主音;在谈论节奏时,选择节奏独特的人工智能―POP、以摇滚乐为例,生动有趣;在介绍中国民族乐器时,没有选择民族乐器的传统曲目,而是将民族乐器演奏的流行音乐带入课堂。学生在听熟悉的旋律的同时,分辨出各种乐器的音色,然后向学生讲述乐器的历史和与乐器相关的故事,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学生不仅喜欢听,而且印象深刻,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教师不应该像过去那样摆出一副包打世界、无所不知的样子。作者有这样的个人经历,在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他们不仅接触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兴趣。此时,音乐教师不能再认为知识的唯一所有者和话语权威。由于教师垄断音乐资源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将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参与者”变成“教育交流者”和“合作伙伴”、普通的“音乐爱好者”、“爱好者”为学生学习音乐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一种自由、和谐、平等的交流教学氛围。在同一起跑线上,师生都是学习者。教师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学生,允许有不同的声音。要鼓励探索、接受质疑,尊重学生不同的音乐体验和独立思考。老师要记住:“不要用自己耳朵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耳朵。但这并不能理解为把学生带入艺术殿堂后,让他们自己体验审美。无论是用教师的兴趣和想象力限制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还是盲目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任意感受”,教师放弃指导,都是不可取的。因此,除了“教育交流者”之外,教师的角色也是“教育交流者”、“合伙人”、“音乐爱好者”、“爱好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指导员”。
学校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场所。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欣赏音乐是高校音乐欣赏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现代音乐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特点、教学内容选择、教师角色定位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融入音乐,感受和欣赏音乐的无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