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媒体素养教育:应对媒体发展挑战的新思路

媒体素养教育:应对媒体发展挑战的新思路


如今,面对复杂而不断变化的媒体发展和包围人们的媒体环境,“除非教育者率先开发适当的教学方法来适应这些新的电子媒体和传播形式,否则商业公司将成为决定人们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以及构成素养的人”[3]。因此,传播学界提出了媒体素养教育的命题,鼓励教育者考虑学生的世界――他们的媒体,他们的流行文化;并把它们作为一个“钩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参与其中,同时也能满足必要的教学水平。


媒体素养教育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以广播和电影为首的大众媒体带来的流行文化对传统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专家学者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提出了媒体素养教育,旨在保护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在接下来的70年里,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下,媒体素养教育逐渐独立或融入中小学、高校等正轨教育体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独特成果和特色课程改革项目。


进入21世纪的信息社会,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以下定义:媒体素养是指人们选择、理解、质疑和评价媒体信息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体信息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媒体素养教育不再是一种独立的课程改革,而是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或全新的课题。因此,面对媒体发展的挑战,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立足媒体素养教育,从文化和批判性教育的角度进行反思和重构。:


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政策和愿景不仅要大力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要关注信息载体――媒体注重媒体发展及其对文化变化的影响,重构中小学文化教育目标和媒体素养教育愿景。在中小学教育立法、中小学课程标准编制、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教学方法创新项目等顶层设计中,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实验,听取了更多媒体素养教育专家和基层教育实践者的意见,构建了后印刷时代中小学媒体素养的目标。在深化中小学传统印刷文化教育改革中,整合或独立发展媒体素养教育,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培养更多元化、更批判、更有创意的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促进文化力量的进程。


课程内容和关键媒体素养被公认为所有学生成功所需的一套新技能。21世纪合作技能联盟(www.p2l.org)将媒体素养定义为学生需要掌握的两套技能――媒体分析和媒体制度。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承认的一件事是:媒体也是文本。自觉丰富媒体和媒体教学知识,自觉认识到媒体素养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在校本课程的内容开发和重点确定中,尽可能多地包括对网络游戏、广告、微博、社交网络等新旧媒体的性质、特点、功能、意义和批判性理解,确保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更好地关注不同媒体用户――呈现学生的声音和性别特征,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学习现实,促进批判性媒体素养的发展,确保在媒体使用中发挥教育指导作用。


教学和管理媒体素养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相反,它是一个“镜头”,通过它可以看到和理解媒体饱和的世界。它也是一种应该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策略。利用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在传统印刷文化教育模式中,运用媒体素养教学的国际惯用教学模式,质疑不同媒体文本的作者意图、文本创作过程、媒体偏见和观点态度。同时,教师还应了解课堂组织,最大限度地利用手机、计算机、iPad电子媒体等电子图书馆、档案馆等各种信息供应平台,创造相关的教学学习条件,使学生有效参与,使课堂成为尊重不同观点和性别的空间。


教师教育和培训年轻人每天都会接触到成千上万的媒体信息,即使在学校,他们也不能从市场营销和广告中幸免。当教师花时间熟悉青少年媒体和流行文化时,他们会发现它不仅能吸引学生投入学习,还能满足教学标准和其他学习目标。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体素养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互动和跨文化对话。教育培训不仅注重媒体知识和教学技术,更注重教师的媒体思维方式,注重媒体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对不同信息来源的电子文本进行批判性评价,重新评价学生的电子文本读写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技术日益渗透的媒体社会中,教育改革不仅要注重作为信息载体和流行文化的媒介,还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网络文化转向,在发展学生传统印刷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完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后印刷时代的生存和发展技能。同时,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的亮点,不仅要注重学校全网络覆盖和信息技能的运用,更要注重媒体发展对社会文化教育改革的深刻影响和挑战,以媒体素养教育为辅助,在文化研究和批判教育学的理论高度不断反思、推广和深化。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