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通常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过程三个要素。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教与学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矛盾。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整个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来实现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在教育史上有两个代表性的观点:
首先,以德国学者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所持有的“教师中心理论”主张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积极向学生传达知识、培养能力和教学,认为只要遵循教师的教学,学生就能顺利学习知识。这种观点注重教师的主要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方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过于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和个人主动性,实际上是否认学生作为个人学习的主要地位,否认“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不承认学生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前提,因此理论上是片面的。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教学过程纯粹成为教师的外部灌输过程,导致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无法适当发展,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提出的“学生中心理论”。持有“学生中心理论”的学者坚决站在“教师中心理论”的对立面,主张教学重点转向学生革命,倡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校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着学生,教师只作为“自然仆人”,其作用只是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不能干涉学生。这一理论肯定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内化知识,因此具有其合理性;但学生的主体性是绝对的,甚至超越了教师的地位,实际上否认了教学理解的特殊性,使学生处于盲目、困难的探索中,不能正确掌握系统知识,也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师中心理论”和“学生中心理论”对教学关系过于极端和片面。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学”,而且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基于这一因素,学校和教师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只有这样,教育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学习,积极发展。
整个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旨在教学生使用大脑获取知识,使用大脑使用知识,内化知识;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具有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熟悉学生的知识储备基础,了解学生的知识;充分考虑学生能达到的“最近的开发区”是什么,需要学习什么,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措施,以便在课堂上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动机,全力配合,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主动脑的过程,是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双重主体。只有将“教”与“学”活动相结合,教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从各自的角度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形成相互理解和共同提高。
“教学”在“学习”中处于主要地位,因此教师需要主动影响、组织和控制学生的教学过程。为了取得教学活动的成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认真处理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灵活调整教学过程。根据教育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有些特长是潜在的,没有被发现;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到作为主体的独特性,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能力,发展自己,成为社会的转型者、创造者、有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社会的适应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方向性、组织性和及时性。但“教”的最终目的是“不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上,更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上。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就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语自《礼记学记》:“这是学习,然后知道不足,然后教书,然后知道困难。如果你知道不足,你可以反对自己,知道困难,然后你可以提高自己。因此,教与学相辅相成。”也就是说,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现实教育中,具体指学生的“学习”也将促进教师的“教学”,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共同进步和提高。因此,教师还应注意从“教”学生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更新原有的教育教学技能,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
笔者认为,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是培养人的巨大工程,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全心全意发展(当然不是平均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让个人在接受教育后,无论贫富,都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从中观角度看,教育是由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组成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充当“向导”。“教”和“学”的方法要灵活多变,要看教学情况;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赋予学生“问”的权利,给学生“读”的时间,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更多自主创造性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这将是教学中事半功倍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