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是适度扩大职业教育规模,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应认真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资。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的调整,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以适应人才和市场供求的变化。随着市场对技术人才需求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应适度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训,为辽宁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本。
其次,要努力打造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教育教育质量。
高素质教师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辽宁省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差距。重点培训骨干教师可以将新技术成果带到企业研发中,也可以将这些技术成果带到教学中,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辽宁水利职业学院与曙光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和基地建设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互补优势、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通过建设“实习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双方实施人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工匠参与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指导学生实习培训,帮助学院培养“双师”教师,促进学院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训。
第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职业教育专业类型。
地方经济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产业结构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变为决定性。因此,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门类,既不能盲目设置,也不能过度设置,体现合理性、稳定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此外,在寻求职业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高度匹配的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满足辽宁省五大经济区的市场要求。比如,上海贸易学校立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注重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由名师牵头。它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已成为上海的品牌专业。
最后,要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与辽宁省各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因素密切相关。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因素优化各地区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努力促进教育资源适应各经济区的规模、质量和效益,避免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此外,全省各地区应积极开展合作办学,有效利用办学资源。相比之下,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和以大连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城市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显著减少,而辽西经济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仍在增加。因此,要大力推进各地区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支持跨市、区招生培训,鼓励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到原地区就业,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辽宁省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教师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在扩大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专业结构的优化、布局结构的合理配置、质量效益的提高,找到规模与质量效益的最佳契合点,促进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