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和重要问题之一。说它基本上是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科学研究本身的定位和合法性;说它很重要,因为它与教育实践的优化和改革有关。不仅如此,教育理论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之间经常存在误解,甚至相互抱怨。教育理论专家哀叹中小学教师缺乏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研究意识和能力,中小学教师抱怨教育专家研究的理论空洞无用。这种缺乏默契甚至相互诽谤和抱怨的事实更突出了研究问题的必要性。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双方增进理解,消除误解,解决冲突,而且有利于双方进行深入合作,更好地从事各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自然冲突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实践活动先于教育理论的产生,教育理论总是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和简明扼要。教育实践活动是包含、产生、纠正和更新教育理论的母亲和土壤。教育理论通过及时总结、总结和反思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加工一定的逻辑和科学思维来构建普遍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是一种生动、丰富、人际交流、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发展和进步的活动,教育理论是一种静态、系统、逻辑、符号、表达教育教学规则、原则、原则的思想和知识体系。
根植于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并不局限于知识体系的固化形式。它将回到教育实践的母亲身上,作为人们继续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参考和指导,并接受教育实践活动的验证、批评甚至重建。因此,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螺旋往复运动不仅构建了无尽的教育实践史,而且创造了丰富多彩、独特的教育思想史和教育理论史。
然而,这种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过程陈述并不意味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实际的和谐共鸣。相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和谐共处的外表下隐含着两者之间固有的冲突与隔阂。这些冲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理想性
从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简单、直接、完整、机械地反映教育实践活动,而是增加了实践主体对教育活动的理解、理想、价值观、意志等人性化、个性化、主观因素。也就是说,虽然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主体对客观教育实践的表象和意识的结构,但这种意识并不是对教育事实的简单复制和机械反映,而是将教育实践主体的主观品牌深深印在教育理论的核心上。“教育学本质上是一门以价值建构和意义解释为目的的价值科学,……在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反映了价值,追求了价值。”
教育理论与其说是对教育实践客观理性的适应和表现,不如说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构建。教育理论不仅是对教育实践事实的客观反映和写照,也是对教育实践事实的积极构建和超越。客观主观、事实价值、适应性和超越性是教育理论的双重属性。教育理论不仅记录了实践主体对实践活动的描述、解释、反思或批评,而且投射了实践主体对理想形式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反映了实践主体对理想教育的探索和追求。
这种客观主观的教育理论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但不足以充分指导教育实践。这是因为教育理论更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形式,而实际的教育实践正在实施真正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理论追求良好的教育,追求理想的教育理念,探索良好的教育实施方式和方法,而实际的教育实践需要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策略、手段和方法。在社会传统和现实生活的压迫和强迫下,现实教育需要扎实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入学率,提高学校的品牌和声誉。教育理论更多的是思考如何追求良好的教育教学,教育实践更多的是追求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目标和目的构成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自然冲突和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