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自主建构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构建的,不能被他人取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同化或适应自主构建知识,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解决和构建知识的能力。内容问题化、问题导学化、学习建构化是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问学”;要求教师“让一步”:“学生自主发现、感知、提问”、“慢一步”:学生解决问题,得到答案。
在让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为了促进学生深化知识建设,教师应及时提出问题。教师应提问:
(1)问题要有适度的“答题距离”
所谓“回答距离”,是指问题从提出到回答的过程[3]。只提出“微回答距离”、“短回答距离”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影响和挑战。只有经常提出“长回答距离”、“新答案距离”问题,学生通过实际阅读、观察、观察、实验、演示、倾听、调查、访谈、在线搜索等信息收集过程,运用定义、分类、比较、分析、综合、类比、总结、解释,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问题具有锻炼思维价值、培养能力、知识建设的意义。
(2)问题指的是促进学生理解的“说出来”
让学生“说话”是“说话方式”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的显著追求。学生“说话”的前提是记住和理解。然而,我们应该追求学生理解“说话”。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提出帮助学生从解释、解释、应用、洞察力、同理心、自我理解等角度“说话”的问题。
(3)要及时追问
例如,在学生回答“是什么”后,问“为什么”,在得出结论后,问“基础是什么”,在获得具体的事实和例子后,老师让学生从这些事实和例子中总结一般的规则和原则。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刻、广泛、灵活、流畅、清晰、独特,培养学生的思维质量,激发学生积极构建学习的意义。
(四)问题表达应具有示范性
教师提问的目的不仅是提问,还要让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学会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浓厚的情境趣味性、适当的认知障碍、密切的知识相关性、清晰的预设清晰度、有效的方法支持等,让学生从这样独特的问题表征中学习提问的角度、方法和步骤。不仅如此,有时甚至在问题出现后,老师还应该清楚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提问。知道为什么,知道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学会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