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1)没有教学类别,因材施教。“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元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责任。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技术技能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职业教育要模仿模式,创新发扬模式,践行“以人为本”的精神,坚持因材施教、善于引导、孜孜不倦教育的教育理念。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以教育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孔子为什么要因材施教?孔子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智力和愚蠢,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勇敢和退缩,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只有根据这些不同的资质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种种原因,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业基础水平不均,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人人都能成为人才”。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潜力,但发展的程度或潜力的类别是不同的。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及时发现,珍惜和发展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的各种潜力,因材施教,帮助和支持每个学生找到合适的空间,从而赢得未来人生辉煌的机会。
(2)以人为本,孜孜不倦地教书。“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将“以人为本”概括为职业教育工作,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的说法。以此为核心价值取向,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优化学生管理,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孔子最早提出了“不知疲倦的教学”,在后来的中国教育史上逐渐形成了一种优秀的师德师风。所谓不知疲倦的教学,是指教育学生时有耐心,不厌其烦,不知疲倦。不知疲倦的教学是一种积极而美丽的道德情感,可以激发教师对自己劳动的兴趣和爱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创造各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师的不懈教学应与中小学教师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懈认真准备课程,上好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坚持不懈,循循善诱地辅导学生,与他们一起探讨专业学习领域的问题。目前,高校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下课后,老师忙着离开,一般不会留下来和学生交谈,有些老师甚至不愿意留下来,(因为班车时间)不愿意接待学生的家访;虽然没有辅导课,但真正给学生上辅导课的老师并不多。应纠正这种不良作风。
(3)爱生如子,敬业如天。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二条“敬业爱生”的创新发展。爱生如子,就是把学生当孩子来照顾和对待。这不仅是对学生关怀的升华,也是对教师情感的升华;它不仅是教师职业风格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教师面对的学生在家庭背景、学习能力等客观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的差异。但无论如何,他们都需要老师的照顾。教育家陶行知说:“抱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这是老师爱生如子的光辉典范。《规范》要求教师“真正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做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如果教师把学生当孩子来照顾和对待,肯定会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氛围、师生情感和教学效率。
奉献就像天空,也就是说,教书育人是最高的责任。《规范》要求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履行职责,愿意奉献,终身学习,努力学习。”奉献就是忠于实践《规范》,不被利益、诱惑、金钱所困扰,始终保持三英尺的平台,努力有所作为。我们要肩负德育、教书育人的光荣责任,关爱学生,严谨学习,自尊自律,以高尚的师德、人格魅力和知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向导。
结束语
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推广。“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但也是一种生产和生活,决定了工业质量,代表了一个民族品牌,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有关。”重视职业教育就是重视你我的民生;投资职业教育就是投资于现在和未来。在我国当前的现实国情下,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高职院校应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服务教育过程中,面对每个人,保持底线,弥补不足,善待学生,为每个学生有机会成为辉煌的人才,善于指导,不知疲倦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