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30多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度、广度、力度和难度都受到各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的深刻影响。仔细观察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道路和成功经验,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过程是从计划培训到市场驱动,从政府直接管理到宏观指导,从入学到就业,遵循职业教育内部发展规律,不断主动自我调节,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9]。
(1)从计划培训向市场驱动转变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具创新性和决定性的制度变革。它引发了经济、社会、产业、产业和经济主体基本属性的深刻变化,必然对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源配置开始受到市场的影响。传统的政府计划招生、分配和安排学校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招生、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习培训、毕业分配等方面存在“计划”与“需求”的差距,受到社会普遍质疑。1985年,《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此后,中国职业教育坚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不断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以此为基本办学方向。在职业教育发展和学校办学实践中,逐步确立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实现了面向市场的培养目标、面向市场的办学形式、面向市场的专业设置、面向市场的毕业生服务市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分配制度也从改革开放之初按照国家计划统一招生分配,到国家任务计划与调整计划相结合,毕业后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学生免试报名,毕业后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就业或创业。这一过程也是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体制和劳动用工体制改革需要的好例子。同时,市场机制在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另一个指导作用是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确、各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
(2)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
接受职业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于政府。推进职业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努力理顺政府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分工,提高职业教育公共管理效率,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长期方向。由于原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制度采用“联合管理”管理制度,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负责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的职业教育。优点是各部门关心、支持、参与职业教育,但也造成长期管理,难以协调各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在层次和岗位上平行,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为此,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等七个部门建立了“职业教育部际协调会议”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协调和管理,共同研究和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还应当建立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这进一步加强了区域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完善,我国明确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管理、政府协调、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在国务院领导下”,强调中央领导权,“分级管理、地方”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各自承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责任,“政府协调、社会参与”表明在政府指导下,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在这一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业教育发展职责,坚持财政拨款,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资金,不断增加投资,显著提高职业院校基本能力建设和办学条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效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三)从升学到就业的转变
在30多年的中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具有方向意义的重大进展是建立“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政策,以就业为导向,一般是职业教育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企业、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就业、创业、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后是用人单位的认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上,旨在形成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教学内容建设中,以专业能力形成规律为基础,促进课程和专业设置的深入改革,促进专业与专业、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的衔接;在培养方式上,强调“做”中学,加强实习培训环节,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岗位实习培训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数亿高素质工人和数千万高技能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总之,上述“三个变化”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甚至是职业教育起起落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的总体规划目标。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占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一半,使整个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不仅为建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职业教育体系目标的不断推进和体系结构的逐步完善提供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