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和重要突破,我国职业教育在体制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由于旧制度对新挑战、新问题的不适应,有的是新时期对新问题的相应探索。在此背景下,可以追溯教育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核心方向,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深入了解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创新的过程,帮助我们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达成新的共识,推动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核心方向
(一)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30多年来,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革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如何适应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乃至政治体制逐渐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选择[1]。同时,全社会也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与教育体制问题密切相关,教育改革必须从体制入手,达成共识。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整为辅的改革思想。1985年,中共中央继《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发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份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帷幕[2]。1992年,邓小平南游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在推进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背景下,1993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主要动脉。以经济体制为导向的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将对教育改革产生不可避免的深远影响。虽然这些文件的背景、内容重点和体制改革的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指导改革的总体方向上基本相同,即进一步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3]。
(2)以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民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我国国力和经济发展势头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工人的素质、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突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同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增加人才,培养优秀人才。衡量任何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效益,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我们牢牢掌握这一点,改革就不会迷失方向。”[4]这为中国未来的教育体制改革奠定了基调,并规划了方向。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人力资源在增强综合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力资源的状况最终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从第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工人素质的轨道”[5],到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建立“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6],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民全面发展一直是这一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以此为目标,教育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继续推广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消除中青年文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二是不断调整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拓宽人才成长道路。
(3)以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生活条件和更美好的环境。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工作和更好的生活。”[7]接受良好的教育已成为人民的强烈期望,深化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30多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根本任务,在以下方面进行了艰苦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义务教育领域,始终坚持教育公益原则,逐步实现从依靠人民教育向义务教育政府的转变,实现政府公共教育职能的回归;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了政府安排的管理制度;职业教育充分调动了政府、学校和市场的积极性,形成了官员、生产和学习的互动。在教育管理制度方面,基础教育管理权强调“省统筹规划,以县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权;在办学制度方面,解放思想,促进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公立和私立教育的发展模式。2、职业教育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和重要突破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大会上指出,“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政支持教育、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资、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8]此后,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从“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事业”到“百年计划、教育为基础”,再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再到“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可以看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党中央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路。
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选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战略选择的优先安排本身就是教育改革对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回顾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过程,在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和解决紧迫问题时,选择从制度改革入手,在哪里突破制度改革?
可以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是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目标,而在国民教育体制中,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型。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还是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包括走新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改造制造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都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供足够的高素质工人和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这样一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首先落实到“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改革也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