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课程体系的重建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课程体系的重建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1)课程体系的重构


课程体系不仅是学生培训的载体,也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术要求和专业标准,分析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特定能力。在现代学徒模式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实现“能力标准”的课程开发模式。


在课程体系重建过程中,应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特定能力的分析,建立了“平台+模块”(1+2)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平台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位能力。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岗位知识技能学习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具体岗位能力。所有课程必须与学生的基本能力相对应。通过完成所有课程,学生可以具备专业标准规定的工作能力水平。


(2)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现代学徒制框架下,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作用。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岗位技能、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职业教育应以职业标准为中心,结合企业就业要求,构建适应专业发展的“岗位整合、项目领导、工程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岗位整合”要求大师根据职业标准提出学生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和知识掌握水平。根据大师的要求,教师分解任务,设计教学情境,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统一。


“项目主导”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发展。首先,对专业岗位进行分析,以真实项目为主线。每门课程都形成了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项目作为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主线,课程的开设顺序与项目的实施顺序一致。学生可以深刻理解每门课程在实际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学结合”是学生和学徒角色转换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于学校和企业的时间比例分配,应根据专业标准和“能力标准”原则,结合设计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安排。学校和企业在设置各种教学和培训环节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学年、学期或季度的方式交替,甚至可以在一个月或一天内交替。在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下,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学徒身份的工作,并明确他们应该有能力或水平来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职位[5]。


二、软硬件优化问题


(1)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就职业院校而言,年轻教师必须通过一线企业的培训,深入了解企业的职责和就业需求,明确培训目标,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训方法。


就企业而言,大师熟悉岗位技能的要求和应有的专业素质,但由于没有系统的教师培训,教学方法薄弱,不能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师和大师在各自和对方的领域都有“突出的优势和明显的弱点”。在现代学徒制的框架下,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通过“共同培训、相互聘用”,使双方互相学习。即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和专家参与教学,企业聘请教师进行产品生产和研发,实现校企、教师和员工的双赢局面[6]。政府、学校和企业作为教学团队建设安全体系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定位,其关系如图3所示。


(二)实验培训条件建设


课程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和生产的连续性是一对矛盾。因此,企业根据教学过程安排生产性培训相对困难。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条件都不能满足生产性培训的要求。在实施人才培训的过程中,实现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建立生产性实验培训基地,如图4所示。


职业院校作为校园生产性培训基地,除了最基本的教学培训功能外,还应积极拓展培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员工的岗位培训;二是产品技术研发;三是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由于培训基地具有岗位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功能,在建设之初,培训项目和内容应符合职业标准的要求[7]。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