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本化实习课程实习模式
(1)集中分散四位一体实习模式
所谓集中分散,是指学校在第五学年第一学期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第十学期,学生按照就近原则回到原籍,选择幼儿园实习。这两种实习模式在实习内容、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都采用了共同的标准。其中,第九学期集中实习时间为8周,8周外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四位一体化是指目标一体化、内容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一体化。目标一体化:立足目标,即培养幼儿园师生的专业能力――观察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谈话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评价能力[8]。内容一体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内容不仅前后衔接,而且有一定的层次变化。实习内容为一体化目标服务。实施一体化: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幼儿园师范大学、幼儿园合作的管理组织,形成幼儿教育实践和实习管理网络,确保幼儿园师生实习课程的完成。综合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师范大学、幼儿园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共同制定具体的教育实习考核标准。根据师范实习指导老师、导师、幼儿园实习指导老师、督导、班主任和同一分区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最终实习评价进行综合评价。
(2)“双导师”实习模式
第五学年第一学期集中实习时间安排在学期中间8周。本学期其余时间在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引入“双导师制”。学校领导、学前教育教研组、班主任共同提出了“双导师制”计划,师范教育部确定了反映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实习课程内容和要求。集中实习基地为附属园区和合作园区。
在“双导师”中,第一导师是附属幼儿园和合作幼儿园的骨干幼儿教师或教育专家。时间由双方灵活安排,指导次数超过3次。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帮助实习生充分了解实习基地和校外8周集中实习的职业指导。第二位导师是校园专业课程教师,主要是(但不限于)校园课程实践教学指导和分散实习区域监督。学生在8周的集中实习前,需要了解实习基地教师和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实习效率可能会提高。
因此,无论是校外8周的集中实习还是校内课程实践教学,都有导师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实习效果肯定很好。学生也可以更快地适应学前教师在最后一学期的分散实习中的工作。
二、校本化实习课程分区监督评价机制
所谓分区监督制度,是指根据学生的来源,将实习涉及的区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指定师范专业教师作为监督,负责分散实习期间的事务。根据学生所在地区,可分为15-20个区域,每个区域选择实习班代表;每个监督人数不超过20人。同一地区的学生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交流实习经验,讨论实习的重点和难点,互相帮助,共同提高。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实习班代表应做好记录,提交监督讨论解决,并及时通知其他学生。同时,著名教师还将以“专题讲座、专业指导”为主题,开展教育实习、职业规划专题讲座,给予幼儿园师生专业指导。
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涉及教师、领导、学校甚至教育局的相关部门和资金,应建立多层次的组织和保障体系。学校实习课程校本化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改善课程实施条件,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和探索校本化实习课程实施的新思路,优化实施理念,加强校本培训目标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