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为人类文明的自我更新与发展,在当代世界的各个领域都非常突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是异质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全球化”意味着开放和多样化,这也给世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国际化,当今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产物。“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具有法律保障意义的学位制度的正式建立。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水平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普及时代的到来,研究生教育的独立性日益明显,研究生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分析了中西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异同,探讨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战略。
“多元文化理论”的演变与教育学的比较
“文化多元主义”(multiculturalism)霍勒斯是美国学者卡伦(Horace M. Kallen)在《美国文化与民主》一书中提出。自20世纪以来,经过同化论、整合论和文化多元理论的发展,“多元文化理论”已成为西方国家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同化论”作为多元文化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Assimilation theory)它是一种具有种族主义特征的文化哲学,“整合论”(Integration theory)它是一种“文化拼盘”。跨文化交流与研究是“多元文化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跨文化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整体主义”的立场和对话精神。对教育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是为了减少异质文化之间的偏见和误解。“多元文化是比较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门槛。比较教育学对教育进行跨文化整合和研究,可以尊重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探索普遍的教育规律。[2]“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以尊重异质文化为基础,在各文化群体平等的基础上,促进异质文化相互理解的共同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相比,“跨文化教育”(Cross- cultural education)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包括不同国家、种族、宗教之间的教育,以及不同地区、性别等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是全球语境下教育国际化的不同模式。教育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与“文化他人”进行比较(Culture otherness)有效对话,最终指向超越“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 nature),真正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促进世界各民族国家教育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构建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理论支点。比较教育是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的普遍发展规律,促进民族国家和世界教育的改革与整合。在比较教育发展之初,研究门槛主要集中在民族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上,然后发展为对民族国家教育的民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逐渐开始关注教育异质文化差异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的两个参数是教育和文化,跨文化比较是比较教育学的主要学科视野。教育跨文化比较研究是借鉴其他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解决民族国家的主要教育问题,确保教育的整体和谐发展。分析不同民族国家的社会背景,可以对异质文化教育的规定性发展作出重要判断,更好地促进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学术文化交流。比较教育学研究和探索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律,运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多维教育研究。比较教育从全球角度对国际教育和教育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