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到1949年,近现代史是我国师范教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此期间,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师范教育的前列。民国初期,广东一度成为中国六大师范区之一。这与当时一批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现代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现代孙中山、林立儒、许崇清等。他们的不懈探索极大地促进了广东乃至全国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其中,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专门讨论师范教育的人。黄遵宪和丘逢甲是第一批创办师范学校的人。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驱。只有了解现在,我们才能通过追溯它的起源来观察它的变化。回顾现代广东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总结广东师范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对当前师范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观察意义。
五四运动前后期(1912-1927年):广东师范教育思想活跃变化
“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新旧变化、各种思想碰撞、融合最激烈的时期,代表思想家孙中山、梁启超、许崇清、陈独秀等,他们或广东人,或在广东工作,其师范教育思想非常活跃,引发了广东师范教育的巨大变化。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孙中山担任临时总统,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各省初级师范学校的通知》,指出:“如果你想建立一所中小学,你必须培养大多数教师;要培养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你必须设立大多数初级师范学校。[6]随后,他强调:“要想让4万人受教育,就必须依靠师范,这所师范学校应该急办。“女性师范教育在建立师范教育时尤为重要。他高度评价教师的工作,认为:“教育者是引导人群进化的人。[8]在此期间,梁启超从欧美回来,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升华了他对师范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理解。梁启超在设计的“教育制度表”中将师范教育独立成为一个系统,但在中华民国初期,教育界引发了关于师范教育是否独立的热烈讨论。徐崇清、陈独秀主张将师范学校合并为大学。1920年,徐崇清以德、法、英、美师范教育制度为基础,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只是一个过渡制度,大学教育发展后应将其纳入大学。“师范大学改为大学后,不需要使用师范大学的名称。因为既然是大学,就不必局限于培养教师。每个科目都可以创造自己各方面的人才。愿意当老师或者从事教育的人,只有联系教育部门,才能做好相当的准备。[9]当时担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的陈独秀也认为:“高等师范院校与大学并立,不仅重复,设备不经济,而且学生资格和用途经常发生冲突。日本和北京都有这样的坏现象。[10]许崇清、陈独秀等人反对独立设立师范学校。他们并非不重视师范教育,而是认为当时中国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去办师范学校。徐崇清非常重视教师的发展,要求师范学校教授教育史、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使教师了解所做对全社会的意义。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广东教育家积极探索师范教育的意义、性质、教育内容和方法,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发生了激烈的意识形态碰撞,促进了师范教育培训模式的转变。虽然取消高等师范学校对中学教师培训工作有一定影响,但打破了教师培训的封闭模式,丰富了师范教育的内涵,扩大了普通大学的教育研究功能,无疑是现代师范教育的尝试和进步,仍具有参考意义。虽然当时处于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时期,全国师范教育发展曲折,但教育思想的活跃和创新使广东师范教育继续走在时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