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真学习校规和班规,培养行为习惯教育,提高小学生素质
在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中,要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开学第一周定为常规行为习惯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素养教育课,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班的规则,如:不在校园内追逐、打架,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完成作业,课后阅读课外书籍,开阔视野等,教学生如何做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小学生清楚是非。
二是构建德育网络体系,保障行为习惯教育,提高小学生素养
《小学生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内外各种教育方式的作用,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可以说,学校是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地位,家庭是培养行为习惯的第一课,社会是考验行为习惯的熔炉。在行为习惯教育中,要“三教结合”,形成行为习惯教育的“三结合网络”,即:学校―家庭―德育网络与社会相结合。
学校各学科要渗透行为习惯教育,做到“一切都在教育人,一切都在教育人,一切都在教育人,每个人都在教育人”,要求班主任和老师加强横向联系,彻底改变班主任唱独角戏的局面,形成教育的合力。
3、教师以身作则,引导行为习惯教育,提高小学生素质
老师每天的言行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所有教师都要注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谈举止,衣着住行,因为在小学生眼里,他们的老师是神圣的,他们的行为往往渗透到孩子的言行中。此外,教师要特别注意体贴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找出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很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乱扔,教室里到处都是垃圾,但学生们却视而不见。有些人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也是很少的一部分。我们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只能改变一两天,时间长了会重犯,因为他们的意识没有改变。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组织班会进行讨论,让学生在理解上有所改变,但很多学生都知道真相,但在行动上却很难改变。所以要从自己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的老师走进学校和教室,一发现地上有烂纸就把它捡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自己扔进垃圾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会觉得爱护环境很重要。有时老师一眼,学生就会立刻意识到错误并迅速纠正。
四、注重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氛围,以提高小学生素养
老师和学生相处就像一个大家庭。如果他们能相处融洽,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俗话说,“只有亲吻老师,我们才能相信他们的方式”。老师要爱护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愿意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为了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师爱,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沟通和接触。或者课间,或者放学后和他们聊天说笑。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动员团队成员共同提出建议;当他们有意识形态偏见时,与他们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反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呼吁他们的好伙伴与他们玩耍。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既是组织者,又是普通成员,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不仅“受人尊敬”,而且“亲切”。
5、积极开展评价活动,落实行为习惯教育,提高小学生素质
正确评价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及时评价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不仅能促进学生强烈的荣誉感,还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意识和意志力,实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因此,要在行为习惯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尽量用口头和姿势语言表扬和暗示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通过评价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对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六、加强实际效果检查,提高小学生素养
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巩固的行为习惯,教师应根据培训规范和要求,检查、评价、调整和控制小学生习惯的培养过程,加强良好习惯,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及时纠正不良行为。教师还应善于发现小学生的进步点,并及时给予热情的口头鼓励。如生活中做好事给予表扬;学习进步给予奖励;意识形态变化给予表扬等。表扬学生的进步。
总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能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不懈,不断加强和反复把握“冻三尺不是一天建成的”。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教学理念,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