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应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学生的生动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具有远见的战略决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那么,如何确保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呢?作者有以下简要的观点。
1、课程改革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成功有效的课程改革。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本世纪初,中国就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的改革目标,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理念,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实验区开展了新课程实验,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成绩。目前,我所在地区的一些课程已经开始使用2014年出版的教科书。新课程正在进入校园和师生生活。我相信,在新课程的指导下,中国的素质教育将取得长足的进步,学生将取得全面的发展。
2、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师只有真正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才能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浪潮,勇于实践、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如果教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面对教学改革的浪潮,必然会被动地接受和消极地处理,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事半功倍,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新教学观;树立教师和学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传播知识的媒介、学生学习的工具;树立和谐、平等、合作、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的新型师生观。只有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大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意识,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努力实现和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