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1. 需要加深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理解
职业规划是一门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科学学科,是一个个性化、长期化的过程,是人生规划的子集。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规划教育从每个孩子未成年开始,将孩子的成长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联系起来,直到进入职场。然而,中国大多数大学开展职业规划课程只是为了应对就业困难。一般采用低年级职业规划课程、高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学校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而且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职业观和路径,更不用说实现长远的人生规划了。因此,我国高校也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重新认识和研究职业规划教育的内涵,在大学生人生规划的框架内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2. 高校全程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制度化保障
大学的就业率与大学的声誉和招生有关,职业规划的成功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也与大学的长期发展有关。一方面,行政部门服务制度化。职业规划教育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才能全面开展,但高校管理部门仍只注重“管理”。高校应制定相关制度,整合所有资源,使各职能部门为职业规划教育提供服务,确保职业规划工作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主动学习机制。大多数大学生同意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规划,并尝试自我规划,但只有少数学生付诸实践并坚持下去。作为职业规划的主体,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应试和学分。没有深刻认识到“就业难”,对职业规划的主动性不强。对于作为教育主体,一直致力于职业规划教育的高校,需要建立约束机制,营造学生自主探索职业规划路径的氛围,帮助学生长期坚持职业规划,为职业规划教育提供全面的制度化保障。
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专业化
首先,教育内容比较笼统。职业规划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需要对不同背景、个性和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未来职业时进行具体的职业环境分析。目前,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相对较浅,仍停留在基本概念教学、一般心理测试、简单职业环境介绍等方面。没有专业分类教育,学生不能满足个性化职业规划服务的需要。其次,教师队伍不够专业。职业规划的全过程教育对教师的社会经验、心理咨询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给予专业和战略指导。没有专业培训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很难对学生的人生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此外,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大多数高校从事职业规划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显然不能满足职业规划全过程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对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进行严格的筛选和专业培训,不断为这些教师创造深入学习的机会,建立一支专业精湛的教师队伍,成为专职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力量。
4. 全程职业规划教育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全面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体系需要大学资金才能运作。高校应充分重视职业规划教育服务体系的建立,从整体预算中为职业规划教师培训、学生实践活动和职业规划评价提供足够的资金,使职业规划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和完善。然而,目前高校对职业规划全过程建设的投资并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学校水平差异等不平衡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职业规划的资本投资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