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仍处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探索和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需求有很大的影响。政府需要发挥职能作用,帮助和鼓励学校与企业从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方面开展合作,找到符合国情、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制度化、标准化的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中职生在社会上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属于蓝领,工作累,待遇低。他们是人们意识中的“农民工”。在这种扭曲的观念下,有家长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孩子没有前途,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追求也越来越激烈。家长重视学历,把上大学作为孩子学习的首选,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即使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孩子,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差、文化水平低、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导致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生源匮乏,学生文化课成绩差,影响了合作培养的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
2.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
经济发展越快,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就越激烈。在竞争中,企业不知所措,无法抽出人力、物力、财力,与学校一起培养技术人才。部分企业负责人没有长远规划,对投资周期较长的技术人才培养计划重视不够,没有在校企合作中树立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理念和责任感。此外,经济利润是企业最终追求的目标。因此,当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将培养学生视为不愿承担的负担。由于企业目光短浅,看不到人才培养给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提高带来的长远利益,因此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宁愿为资本生产创造更大的利益,也不愿投资于双方的合作。总的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积极性高,企业积极性低。
3.校企合作未能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
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总会出现“工”与“学”的矛盾。对于学校来说:在安排学生培训实习和岗位实习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是否避开了生产的淡季和旺季,是否处于学生培训的最佳时机,影响了“工”和“学”的发展;在学生实习分配上,为了节省时间图的便利性,学校部分部门不了解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个体差异,将学生集中分配到工作岗位,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学到实习生产经验,没有达到实习目的;对于企业来说:毕竟不是学校,对学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规律来培养学生缺乏了解。在培训实习期间的指导中,理论少、实践多、做多、说话少,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中与学校理论知识的联系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