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活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即教育者善于利用学校生活中包含的各种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实践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笔者认为,古今中外符合正义原则、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可以在生活德育的框架内找到合理的位置,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生活德育并不否认现有德育方法的合理性,而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重新组合各种方法,使之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笔者认为,以下方法或机制应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重新阐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注意并进行相应调整。
(1)生活体验。个人在清醒状态下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观察、感知、体验、归因等心理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可能不会导致个人言行的即时变化,但个人的言行和内心世界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影响。我们强调,学校生活要符合核心价值观,使个人能够生活在尊重、温暖、进取、负责任的环境中,逐步形成自信、友好、负责任的积极品质。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对优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担任学生干部、升旗手、参加志愿服务等),也有助于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
(2)加强行为。行为主义提醒我们,鼓励和加强个人的良好行为,惩罚性地加强其不良行为,可以增加良好行为的频率,减少不良行为的频率。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表扬、奖励、欣赏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纠正和批评学生的不当行为。加强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批评、奖励、惩罚有不同的形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道德的成熟,强化的形式可能会更加微妙(如教师的微笑、操作分数等),强化的主体可能会成为同龄人或同龄人中更成熟的道德。(3)示范示范。学生精神饱满,善于观察,会根据周围人的行为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学习论者揭示的道德学习规律。学校表扬、表彰师生的良好行为,批评、处分师生的不良行为,是一种示范。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注重正式的奖惩。在学校会议上,校长对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表扬,教师之间的相互表扬,以及老师对班上一些学生的表扬,往往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模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更加关注同龄人的受欢迎程度,所以那些受到同学赞赏和支持的同龄人或偶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榜样。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对优秀教师和学生的表彰,有助于促进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
(4)虚拟情境体验。并非所有事件的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在学生做出积极或不良行为时,很难要求老师准时给予反馈。因此,基于故事和游戏的虚拟情境体验和指导已成为必要的德育方法。老师可以在游戏中展示或讲述常见的问题,比如强者欺负弱者,引导学生思考当事人会有什么感受,这种情况会带来什么后果。因此,学生可以理解一些与人打交道的真相,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关注。同时,这种方法也可用于指导一些非日常事件,如如何面对重大疾病、灾难等变化。目前,中小学德育课努力建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属于虚拟情境体验。然而,虚拟情境体验不应该成为德育的主要方式,因为学生在面对虚拟情境时的声明只能与他们在面对真实问题时的行为一致,以显示他们的道德发展。如果老师陶醉于学生在德育、语文、历史等方面慷慨激昂的演讲,忽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互动,就会陷入“知性德育”的老路。
(5)推理。虽然盲目地向学生灌输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发表声明被认为是一种不恰当、低效的方法,但在合理的学校生活中,学校不断通过故事和名言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这对引导学生内心世界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学校利用国旗下的演讲、开幕式和毕业典礼进行推理教育。语文和德育对美好社会的反复描述,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世界观。当然,现有的研究也提醒我们,社会生活的不断改善应该伴随着对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否则这种解释将成为愚蠢的民间洗脑。
(6)讨论方法。即使是孩子也会质疑为什么要早睡早起,为什么不能打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们对尊重的渴望更强烈,他们的想法需要表达出来。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对话的重要性,真诚倾听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和纠正理解。即使在加强和树立儿童行为的榜样时,教育者也应该做好相应的推理和讨论工作,使儿童了解规则背后的真相,这更有利于儿童的道德成长。
(7)独立实践方法。“教学是不需要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地实践核心价值观。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应逐渐学会放手,注意观察学生的独立实践,只在必要时提醒和指导,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有意识的道德行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