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是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关键词之一。正如学者所指出的,“新德育课程标准的发展、新教科书的编写、德育课堂教学活动”[1]都反映了生活德育理论的基本立场。然而,生活德育理论主张通过生活和生活进行德育。如果我们停止在德育课上应用生活德育理念,我们显然会陷入德育知识化、边缘化和外在化的误解[2]。要使生活德育理念真正成为“中国学校德育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1],必须加强操作层面的研究。根据这一理念,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框架,分析通过生活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教育机制。
首先,培养道德公民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代公民道德的高度概括。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让学生学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定义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这个目标是基本的、简单的、面向公众的。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德育不追求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无私的圣贤,而是希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享受生活幸福的“道德普通人”[3]。
如果把学习理解为学生的责任,把学生时代的努力作为成年人热爱工作和奉献的准备,我们可以很好地掌握学校教育中的24个字: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生活、服务社会的能力,注重节俭和自我完善,注重团结友好、礼貌、诚实,同时保持爱国主义、守法、平等、公平。
二、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框架
学校承担着系统培养新一代公民的责任。与家庭和社会相比,学校德育具有系统、有计划的优势。本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框架。在阐述生活德育理念时,研究人员主张德育应该回归生活。这种“回归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首先教育生活,创造比现实生活更好的生活。杜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学校有责任从现实环境中排除提供的坏事,选择最好的,努力加强力量,从而“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4]。笔者试图将以生活德育为指导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框架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学校生活符合核心价值观。完整的学校生活是由师生之间的互动组成的。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学校生活应由教师与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学生之间的互动组成。然而,鉴于本文需要分析学校生活对尚未接受道德教育的学生的影响,我们试图将学生视为学校教育的服务对象,只分析学生面前的学校生活。学校生活符合核心价值观,意味着当学生进入学校时,符合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向他们挥手:教师尊重和珍惜教育工作(奉献),愿意承担社会发展培养合格新人(奉献、爱国主义)的责任;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扎实规划,准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勤奋、自我完善),愿意与同事合作(团结、和谐);教师尊重学生,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公平、友好、民主)相结合,真诚开展素质教育探索,努力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杜绝体罚学生等不当行为(敬业、守法)。从生活德育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努力向学生展示如此美好的生活,通过不断的努力,让学生成为这种美好生活的参与者或伙伴,在积累的学校生活中获得相应的良好品质。
第二,学校声明,突出学校生活的道德品质。虽然“润物细无声”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教育领域,但为了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学校需要不断声明和突出学校生活的道德品质,吸引学生的注意,避免学生习惯生活中的美好习惯而不注意。学校应明确提出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系统地讲解校园广播、班会和德育,宣传和表扬师生符合要求的言行和古今中外人士的积极言行。学校可以发布学校的《学生手册》,重点印在学校的练习本、备课本和流动红旗上。学校要重视开幕式、升旗仪式等大型活动所蕴含的教育机会。教师要重视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堂上的教育机会,不失时机地表彰学生的积极表现,提醒学生注意周围人的美好品质。这些宣传和声明可以不断向学生提示成长和努力的方向,促进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