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取向”与中国学派
1.重新定义高等教育学
什么是“高等教育学”?在这方面,我们习惯于遵循教育学。将“高等教育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学”。然而,经过近200年的奋斗,教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仍然很差,因此有必要改变我们对高等教育学的看法,并重新定义它。在这里,我们倾向于同意南京师范大学王建华教授的观点,即将高等教育学定义为“研究如何在大学生产、传播和应用高等教育学科”。当然,这个定义还有很多值得考虑的地方,比如这个定义不能包括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这表明这个概念的内涵太小,扩展太宽。然而,这个定义有一个非常合理的地方,即使高等教育研究找到了一个“起点”,它也可以有效地避免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
2.明确高等教育学概念
如前所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始终以学科体系建设为目的,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面临着研究结论对现实解释不强的尴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高等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缺乏详细有效的澄清,如“高等教育”、“大学”等概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尚未达成广泛共识。一些研究人员在批评中国当前的教育研究时认为,“当前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结构过于猖獗,新词频繁,歧义重复。”教育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项‘创造性的词汇’工作。教育理论似乎很丰富,教育研究似乎很辛苦,但实际上只是炒鸡蛋和鸡蛋炒饭的生意。事实上,中国教育理论界最缺乏的是扎实的学风和严肃的态度。虽然这种批评有点刻薄,主要针对基础教育研究,但我们认为这种“造词”研究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研究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高等教育研究引入多学科观点方法后,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研究人员往往不顾其他学科的理论是否适合高等教育的研究,只想方便“带来主义”的现象并不少见。上述附属理论是典型案例。因此,在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中,要把清理“马厩”的概念摆在突出位置。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元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路径来澄清高等教育学的概念。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王洪才教授对博士生开设的“元高等教育学”课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3.创新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研究是否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难题。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应注意多学科研究的方法论视角。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问题注重表达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切入点和研究路径,而不是引入某一学科的特定范围作为教育理论建设的基石,而不是将教育问题“转化”为其他学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一种研究方法最初来自哪个学科。只要适应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就可以融入高等教育研究,甚至在这一领域逐渐形成一定的研究“范式”。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权宜之策,但即便如此,高等教育研究仍然面临着生搬硬套的危险,这种研究方法仍然处于宏大叙事的模式之中。毫无疑问,随着高等教育研究对质量的关注和师生互动过程的调查,高等教育研究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精细化”。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将现象学方法、质性研究等方法引入高等教育研究。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教授为我们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们不应该指望有一天西方学者会发明一个“高等教育”的名字,也不应该指望任何美国学者将来会使用“高等教育”这个词。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过程,坚持高等教育学科理论建设的道路,开创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