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研究生教育碎片化的外在表征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阶段,主要依靠大学研究生院(部)、学院或研究机构的存在。研究生教育不是一个超级独立的体系,与教育改革相辅相成,与学科发展相依赖:教育改革是研究生教育的环境,其影响不言而喻;学科分化有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但也导致各专业在学术前沿和自留地徘徊,知识分解分解。近年来,随着各学科母体的不断剥离,跨学科交流陷入困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碎片化趋势。


跨学科协作是解决研究生教育碎片化趋势的途径:在宏观层面创造良好的协作创新环境,打破学科界限,鼓励新生力量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政府、学校、社会新关系”(袁贵仁,教育部网站);操作层面使两个以上专业交叉,使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方法相互碰撞,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跨学科协作对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碎片化的外在表征


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碎片化不是日夜形成的。自力更生后,学科迷失了自我,发展方向是“只见树,不见森林”,阻碍了研究生教育的跨学科交叉增长;在学科过度分化的情况下,专业发展在知识边界和行业壁垒前停止;每个学科看似规模宏大,实则专业但不精,难以形成系统合力。专业分工后,不会带来自然合作。各学科建立了自己的话语体系,无形中树立了壁垒。研究生教育碎片化的多重原因最终可以归因于学科分工过于琐碎、办学主体单一、创新意识不足、目标定位不明确。


1.过于细分的学科设置形成了学科和专业的障碍。目前,我国研究生培训已形成规模,博士生培训数量居世界第一,但研究生教育受学科划分的限制,难以沟通,培训质量有待提高。新中国复制了苏联模式,包括大学人事任命、机构派遣、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分离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研究生教育受专业设置的模式,不同学科之间的差距如山。“没有研究方法可以揭示一切,广泛的讨论必须是多学科的。”[1]研究生教育过于提倡学科分类的外观,但很少考虑学术方法论、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的内涵,被怀疑放弃了根源。利益纠纷的交织导致了学科交流的困难,研究生教育在多重压力下很难有发展的空间。


过于分散的学科设置产生学术障碍,不利于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研究生教育产生不利影响。中国被称为文人轻视的传统,学科之间的交流很少,限制了研究生的跨学科交流。专业障碍有意或无意地阻碍了创新和发展,学术权威实际上掌握了话语霸权。事实上,学科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人为的分离只会导致学科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一旦学术活动被垄断,挑战权威将受到严厉惩罚。此外,学者地位不独立,或受自身思维的限制,导致近亲繁殖或“吴大郎开店”现象层出不穷。


2.教育主体相对单一,行政干预弊端明显。目前,公立大学和科研院所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教育主体相对单一。大陆有许多办学方式,如国立、私立和教会大学。研究生教育内容灵活开放,更符合社会发展。清华大学国立学院成绩显著,西南联合大学最困难时期仍培养李政道等精英,教会大学燕京大学研究所培养曲同祖、谈家珍等知名人士,东吴大学1917年培养“中国最早的化学硕士”(2010年4月20日科学时报)。如今,民办或民办学校发展缓慢、薄弱,只有少数学校取得了研究生招生资格,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宁波诺丁汉、西交利物浦等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影响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公立大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公立大学必须通过扩大招生和设立独立学院来解决问题,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和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行政干预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影响很大,行业办学后遗症明显。1952年系调整后,许多按行业划分设置的高校诞生,希望引领各行各业的潮流;燕京、辅仁、圣约翰等高校不见踪影,政治学等促进国民自省意识的学科被撤回,尤其是文理学科的后果出乎意料,甚至影响了中学生的综合发展。从浅到深的分析:高层干预会对研究生教育产生影响,但最多会在学校掀起波澜;国家干预影响深远,文理学科过早进行,不知道学什么,互相用什么。这种缺失的影响不容小觑。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科缺乏渗透整合,研究生教育受到极大限制,难以在可预见的未来改变。


3.学科发展创新不足,研究生教育缺乏灵活性。研究生教育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开拓新领域。学科发展不是系统内部的独立生长。要有足够的阳光和雨水,适当的温度和足够的土壤,与外界形成广泛的联系,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跨学科整合。“学科整合倡导跨学科研究。。。研究的最终结果可能演变成一个新的专业领域,然后产生一个新的学科。[2]作为高校的基础学科,要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前,科学研究严重碎片化,相关人员宁愿了解政策方向,也不愿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机制和激励因素,跨学科研究大多是概念炒作的噱头;学科发展缺乏足够的支持,更不用说新学科的破土而出,研究生跨学科发展前景不明朗。研究生教育要以开放的态度进行,坚持学术独立的精神。“教育不是一个被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积极和建设性的过程。[3]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与大学部和美国预备部并列的研究所,专门招收大学毕业生学习;中国四大导师学习中西文化,教学过程融合中西文化,清华大学成名;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也有驱逐吴南轩的意气风发。如今,文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各归其位,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氛围也枯萎了不少。研究生跨学科教育平台难以搭建,协调机构不完善,资源难以共享,思维难以整合,甚至有深深的暮色感。


4.教育目标定位分化,受外部环境影响过大。研究生教育关系到未来的社会转型,要坚持一贯的目标。现代教育体系面临着学科过度分化的困境,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分离状态,很多大学目标分散,缺乏毅力。具体体现在:研究生教育在服务国家、回馈社会、地方政绩、领导面貌、家长期待等方面摇摆不定;高校和社会在资金联系上过于紧密,但人才交流并不顺畅;社会对研究生教育寄予厚望,高校为了筹集资金,不得不开放资源,显然目标不符合。高等教育虽然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精英教育体系,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能受到政绩观和跑题的影响;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纲要或规划来限制。要有国家法律、赋予自主权等保障机制,要找到障因素,打破不利条件,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外部环境变化迅速,研究生教育难以坚持风险社会的标准。任何新事物都是有风险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极其困难。一些主管机关担心变化会引起变化,更愿意看到当前的成就而不是进步。一些学校想要既有鱼又有熊掌,这不仅需要提高科研水平,而且还需要确保每天赚钱。总统班和其他赚钱的项目随处可见。研究生教育担心进入名利场,象牙塔变相出售学位,导致了“中国最大的博士团体在官场”(《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8日)的怪诞现象。面对各种物质诱惑,研究生教育为了抓住项目和项目,处于次要地位,具有日益世俗化的趋势。理性地说,研究生教育不能受到外部环境的限制,应该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以独立意识保护学术尊严,超越学科情结,实现跨学科发展的新支点。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