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目前,大学生就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现象不明确。一些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了就业质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与大学生自身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有关,而且直接影响学校招生人数和专业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业教育作为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就业教育新模式,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成长,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缓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困境,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1、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就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和实践概念,由就业辅导员在春节期间首次提出[1]。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以大学生专业学习和规划、就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必要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之一,将贯穿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应深化改革知识更新、实践教学、职业理想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关键环节,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不足,专业化程度低


就业教育专业教师的缺失是高校就业教育质量低的瓶颈[2]。目前,高校就业教育人员严重缺乏知识、专业化和专业化,就业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不稳定。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一般由各部门负责就业的管理人员和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快,随时轮换不稳定,不能形成稳定的就业教育教师队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员一般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就直接工作,不能保证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外,高校在如何培养就业人员、规划职业发展道路方面也缺乏,导致工作热情低下,影响了负责就业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2.教育形式单一,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普遍不满意。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主要以召开会议、邀请专家做就业报告、课堂教学等形式进行,主要以灌输式为主,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就业指导的内容仅限于当年的就业政策分析。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突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性,理论内容过多,师生互动不足,案例教学模式较少,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合作,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就业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整体效果。此外,就业教育主体单一,不全面,忽视了专业教师在课堂、实习和实践中对大学生就业的更好指导作用。


3.就业教育缺乏系统化、全程化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形式通常采用程序化指导。大学生就业教育主要针对毕业生安排专题讲座、组织校园招聘会、提供岗位需求信息等,存在就业教育对象范围狭窄的误区,忽视了对低年级学生就业的系统培训。很多高校还没有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就业教育也没有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就业指导往往只在大学四年级安排几周的集中教育,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并没有贯穿大学学习四年的全过程。大多数高校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在就业率的压力下片面追求高就业率。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签订合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系统化、全面的就业教育。


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原则


1.全程化与阶段性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教育不仅仅是对毕业生的教育。就业教育应分阶段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就业教育具有分阶段、全过程的特点,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新生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初步的定向和原则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大二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深化就业指导。大三、大四的就业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对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实践能力进行指导和教育,使毕业生在就业前做好准备。


2.共性教育与个性指导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个人素质,挖掘其发展潜力,开展个性化的就业创业教育。就业教育要求高校教师以班级和专业为单位,对共性或代表性问题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教育。同时,由于学生在思想心理上的差异,就业教育应采取个别对话、重点指导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业教育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可以提高教育效果,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就业质量。


3.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就业教育应坚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完善就业教育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会实践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高校应丰富实践教育教学内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将短期实习转变为长期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将实践教育贯穿就业教育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