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应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应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1)基于网络文化,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不同需求


人的内在需求促进了道德动力的产生,满足人的内在需求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大学生。当大学生道德的形成是建立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时,道德的形成就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德育的发展注重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可以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传统的德育,由于大学生在德育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德育内容并不完全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于这些不感兴趣的教育内容,如何期望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中发挥作用。在网络文化环境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改变了许多大学生的学习认知,原因是网络文化提供的资源可以满足大学牛的需求,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和行为的影响也是基于网络文化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需求的满足。因此,在大学生德育中,满足和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追求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


(2)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在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及时性的方向上,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是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决定了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提高过程中外部材料的选择。这些外部感知材料的获取主要来自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在信息网络社会中,网络文化起着信息源的作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外部感知材料。但与传统德育不同的是,网络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道德认知的对象。同时,网络社会中也没有严格制定大学生必须选择和接收哪些信息的权威。只有在大学生自愿选择下获得的信息才能对大学生的道德生存产生影响。网络文化中丰富的信息刺激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在信息的海洋中,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浏览网站,选择信息。与大学生需求和爱好不符的信息,即使具有较强的德育价值,也不会被学生接受和感知,因此这些内容的德育作用无法发挥。为了加强网络德育工作,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以德育内容为主的网站,但事实上,很少有学生浏览这些网站,而浏览这些网站的学生往往有特定的需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中,简单地将社会德育的内容转移到网上并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3)注意道德教育与受教者的互动


德育在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及时性应注意德育中的互动。传统的德育教育以灌输为主要手段。无论是家长对孩子的灌输,还是老师对学生的灌输,由于学校需要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规定德育教材,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接受指定的德育内容。由于缺乏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对长辈和教师的敬畏,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接受。大学生心理水平基本成熟,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广泛,灌输德育的方式和内容不易被大学生接受和内化。可见,灌输式德育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强调互动,这就决定了灌输式德育必然被淘汰。互动行为已成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基本行为取向,在学习、娱乐、互动中需要互动,这种互动行为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说,不仅传统德育教师的单方面行为不能促进德育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即使教师重视德育互动,但如果互动过程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德育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社会德育工作和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建立在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体现在民主权利、文化享受、情感和发展的需要上,网络文化可以充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参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感知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即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有很强的相关性,网络在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中注重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在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方面发挥网络文化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