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高等学校的起步

起源于甲午战争前后的四川新学校。1892年,川东兵备道黎普昌在巴县设立的洋务学校是四川最早的新学校。自1901年新政实施令颁布以来,四川迅速兴起了兴学之风,四川各级各类新教育发展迅速。


一、高等学校的起步


现代四川新教育始于甲午战后建立的四川中西学校。甲午战败后,中国震惊了全世界,全国都感受到了兴学救国的急迫性。为此,湖北自强学校、天津中西学校等一系列新学校相继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四川,时任四川总督的卢传霖也感受到了1896年6月18日在成都创办的四川中西学校,聘请的教学都是英法等外国人,“分习算学、中西学”,这是四川现代教育的开始,也是西南地区最早的新学校,标志着四川现代新高等教育的诞生和发展。清政府于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策”后,结合四川当地情况,参照京师大学堂的创建过程,四川总督将传统学院锦江学院与四川中西学校合并,成立了四川省大学堂。同年年底,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城市高等学校。四川省城市高等学校设立的科目有正规科目、普通科目、体育科目、师范科目(速成师范)等。由于主持办学的留学生大多是留日归来的留学生,所以在办学模式上更多的是借鉴日本的教学模式。四川通省大学堂不仅是当时四川地区最高的大学,也是新政以来西南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堂。


二、师范教育的发展


随着清末四川兴学潮的出现,为了满足兴学对各类教师的要求,四川现代新型师范教育逐渐开始发展。随着大量新学校的兴起,教师的问题逐渐凸显。为解决师资问题,四川大力发展师范学校。1903年初,四川省总督岑春轩将锦江学院改为成都府师范学校。这是四川最早的速成师范教育学校,学生半年后就可以毕业开始工作了。190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成立,主要科目有速成和高级师范两科。同年,为提高教学水平,四川还从各州县选拔了一两名公派留学生赴日留学。1906年,四川督府分别在成都和重庆设立了“川东师范学校”、“四川省师范学校”和“四川省高级师范选拔学校”,锡良接任四川总督,新教育在四川全面展开,教师问题越来越突出,在锡良的重视和倡导下,各种过渡应急师范学校在四川州县迅速建立。1907年,四川共有一所高级师范学校、30所初级师范学校、2728名学生[1]。1909年,四川共有优秀师范学校2所,其中全科1所,选科1所;初等师范学校18所,其中全科8所,简易科10所;共有38所[2]。现代四川新师范学校作为四川现代教育的典范,培养了大量急需新教育的教师,为教育改革输送了大量人才,有效促进了四川现代新教育的发展。


3、新中小学的兴起


早在甲午战争期间,四川就出现了中国人自己的新中小学。例如,1894年在巴基斯坦县创办的弹子石小学是私人的。1898年5月,百日维新时光绪皇帝下令各省将旧学院改为新学校后,四川立即作出反应,各府、州、县逐步将学院改为学校。随着维新的失败,这股热潮逐渐冷却。到1901年,清政府下令实施“新政”,兴学之风再次出现,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废学和办新学热潮。四川的新中小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将省级学院改为大学,政府和州级学院改为中学,县级学院改为小学,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随着新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四川新中小学进一步解放,发展迅速。据清政府统计,1907年,四川省共有小学堂7所 629所,小学生233 一万多人;到1908年,共有8所小学;有700多名小学生,2777名小学生 1909年有小学校9000多人,小学生700余人,小学生328人 000余人。从1907年到1909年,学校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909年小学生人数超过5万人,小学生人数增长5000人 000多人,仅次于直隶,位居全国第二。在中学方面,与发展如火如荼的小学相比,中学的发展相对缓慢。1905年,只有8所普通中学;1907年,它增加到48所学校,有5名学生 074人;1909年为51所学校,有5名学生 828人。除了大力建立和推广新的中小学外,在“新政策”时期,四川还大力发展平民辅导学校和简易识字学校,并在四川各地设立了半天的学校,专门用于教授四川各阶层贫困无法上学的文化知识水平。自1909年以来,四川还加强了私立学校的改造,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简易识字学校”。据1911年的《教育杂志》报道,学系以四川为主,对各省简易识字学校的成绩进行了调查。全川计划有16300多所学校,245000多名学生。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