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下:中等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3+3”分段培养;中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3+2”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纵观我国30多年的职业教育,无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和运作模式如何,最终都要归结为课程的衔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高职教育模式,特别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1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历史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工人和技术人才,教育也需要重建和发展。当时,中等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主要为国民经济复苏的需要培养技术人才。在那个特定的阶段,大多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不选择上高中,而是直接进入技术中学,进行职业培训,毕业后直接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不平衡,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更高,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加上精英教育向公共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受考生和家长的青睐,导致中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减少,学生质量下降。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与中等职业院校合作,开展“三、二分段”教育。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联系不仅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需要。[1]这为中等职业教育向高水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998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中国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2]表明职业教育应通过改革逐步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各种中高职衔接模式并存,主要包括五年一贯、3+2模式、相应招生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职比例有待提高。
2 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有效衔接研究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不应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简单联系,而应是两个体系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兼容联系。作者在中等职业学校任教了几年,后来来到了高职院校。通过他的个人经验和文献研究,我发现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联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1 培养目标不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培养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应该服务于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第一线。不同之处在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生产和服务业,即运营商或初级管理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由于两者培养目标的差异,要求中等职业院校和高职院校共同探索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形成多种方式、多种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路径,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形式的招生,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利益需求。
2.2 专业设置不够统一。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来看,2010年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从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保留专业126个,衍生专业110个,新增专业85个;2004年12月修订颁布的高职教育专业类别19个,二级类别78个,共532个。可见,他们在专业分类、专业名称、专业标准、专业要求等方面仍然缺乏统一性和标准性。中等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较多,而高等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相对较少,大大降低了相应的专业招生政策,使得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难以找到相应或类似专业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与{等职业教育的衔接[3]
2.3 招生制度制约我国高职院校招收普通高中生,对口招生指标限制在5%以内。这一政策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很少。这也使得同一专业、同一班的高职院校既有对口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也有普通高中学生。他们前三年中学的知识差别很大。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的课程难以设置。因此,要改革招生政策,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更多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从而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衔接的有效途径[4]
2.4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相互渗透的学科,是基于信息理论、控制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应用技术。[5]支持本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学、控制理论、电工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
中等职业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运维人员,面向机械加工和机电设备生产第一线,具备从事机电技术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专业能力。主要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如表1所示。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中职院校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巩固、扩大、提高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具有较强的机械图纸识别能力、绘图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一般机电产品设计和加工技术的设计能力;具有中级(或高级)电工和机械修理工的操作、维护能力;具有操作普通机床和典型数控机床加工机械零件的中级工人的水平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机电产品营销、技术服务和管理能力。通过对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发现高职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或多或少会出现在中职阶段。经过对部分学生的调查,100%的学生学会了机械基础或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和机械制图,55.5% 学过工程力学或材料力学,52.26%学过机械制造,56.5%学过金属工艺,75%学过我学过电工、电子等课程,23.5%学过液压和气动,42%学过计算机基础,2.5%学过单片机和可编程控制器,4%学过计算机绘图,6%学过数控机床。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效果,使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非常必要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