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一)转变教育管理组织观念


1.教育组织结构的变化


与科级管理组织形式不同,教育组织结构应保证学生的自由和自治,教师应接受一般的领导和控制。但这种教育组织结构的形成要求高等教育管理遵循开放、系统、创新和动态的一定原则。在开放性原则方面,要求学校形成相对开放的体系,增强环境变化的弹性。在系统化原则方面,后现代管理理念强调整体性和有机性的管理形式。在保证系统整体能力提高的同时,要注意把握其他要素的特点。创新原则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要注重学生新思维模式的发展,在不鼓励个人主义的前提下密切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在动态原则方面,学校组织结构不仅要统一权责,还要注意实施预定目标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由于各高校特别是自身的独特特点,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变化仍需要保持传统的部门体系,在此基础上,校长、管理人员和教职工采用层层控制,建立教师等专业人员的层次结构,实现自我管理。这不仅充分展现了人文特色和生命力,而且解决了学校存在的诸多矛盾。


2.丰富的教育组织文化  传统的高校组织文化主要集中在学校设施设备文化、建筑文化、环境文化等物质文化上,忽视了组织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内容。因此,在丰富教育组织文化的过程中,首先从学校风格、学习风格、教学风格、校训等精神文化方面可以成为其载体,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创造和认可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文化传统,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在制度文化方面,要把师生的学习生活要求纳入其中,把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结合起来,作为教育组织文化的制度保障,包括学生管理制度、作息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使这些内容内化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在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守法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转变教育管理目的观


1.注意人的主体性


在后现代管理理念中,教育组织作为人类组织,应尊重每个人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教育组织不应采用统一的管理理念。因此,管理活动中的管理者和管理对象应具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丰富的经验,更加注重个人的主观主动性。


2.管理对象取代关注人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员工和学生的利益,注意管理者与师生的对话交流,使员工和学生都能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确保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根据后现代管理观,首先要关注组织中的人,改变工作异化,充分展示人的主体性。其次,要尊重个体差异,尊重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个体差异。最后,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注意个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在管理中采取民主决策,为个人提供发展空间,使管理更加灵活。


(3)转变教育管理模式


1.高校自主管理


在后现代管理理念中,不基于具体情境特征的管理模式不能完全应用和实践。由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情境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不应该用统一的理论来管理所有的学校。高校在人事管理、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应具有自主权,以“内部控制”自主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外部控制”管理模式,使学校成为真正的行政政策执行者,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2.管理中的群体决策


在后现代管理理念中,只有执行者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才能使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成员、家长等社会群体可以参与决策,但要注意在没有冲突和成员目标的情况下进行意见交流,最终形成统一的决策。


结论:后现代管理理念对高等教育管理有明显的启示,其意义不言而喻。特别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呈现的多元文化现象也要求高校注重后现代理论的参考,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