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的德育功能
(1)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东北抗联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历史积淀和民族危亡的现实环境中形成的。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残暴统治,抗联战士把重点放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上。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的尊严。正是这种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使中国从现代被欺负的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抗日战士用充满爱国热血浇筑了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东北抗联精神可以鼓励和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个人未来与祖国的命运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大学生关心个人价值及其实现,这是我们应该尊重的。然而,通过教育,大学生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密切相关,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在和平时期,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继承烈士留下的精神财富,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年轻人,勇于进取,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自强团结教育的功能。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日战争14年。在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不利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士兵以自强团结的精神与强大的敌人顽强斗争。东北抗日联盟士兵不畏艰难困苦,自强团结,始终保持战斗精神,历尽艰辛,克服困难,坚持抗日斗争,形成了共同仇恨、抵御外来侵略的坚定民族意志和信念。在抗日联盟的艰苦环境中,东北抗日联盟的自强团结精神和凝聚力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动力。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必胜信念,克服各种问题和挫折。面对实现中国梦的民族繁荣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团结精神。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东北抗日联盟自强团结精神。
(3)艰苦教育的功能。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是艰苦卓绝的。在全国抗日战争史上,东北抗日联军战斗的艰辛和士兵们的巨大牺牲极为罕见。除了军队规模和武器装备的劣势外,东北抗日联军面临的自然环境也非常恶劣。东北冬天又冷又长。由于敌人的封锁,东北抗日联军在物资供应方面长期得不到外部援助,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和群众救济。抗日士兵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冰雪中生存和战斗。士兵们经常住在山上,风雨交加,寒冷,身体受到极端的挑战。有时士兵们几天吃不到食物,只好用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正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坚持抗日战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改善。家长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大学生经历的磨难较少。一些学生表现出心理素质脆弱、严重依赖思想、缺乏自强意识等问题。弘扬东北抗联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4)国防教育的功能。东北抗日联盟的艰苦斗争表明,落后将被打败的痛苦教训。当战争烟雾消散时,人们往往寻求舒适和享受,很容易淡化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因此,通过向大学生讲授东北抗日联盟的历史,大学生可以始终保持安全时代的紧迫感,始终牢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弘扬东北抗日联盟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东北抗日联盟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应该独立于世界民族的森林。要繁荣富强,就不能有强大的国防。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是建设强大国防的社会基石。中国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因此,在《纲要》课程中,通过弘扬东北抗日联盟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大学生在和平时期了解居安思危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