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纲要》课程中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途径
东北抗联精神是一种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特别是对于东北地区的地方高校来说,将该地区的红色资源应用到大纲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大纲课程中,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1)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加强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适当连接到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东北抗联精神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直观生动的教学材料。教师在教授《纲要》课程的具体内容时,如:在教授第六章关于当地抗日战争的内容时,生动地教授东北抗日战争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深刻感受英雄的辉煌事迹,使学生达到思想共鸣;在教授第六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以及第七章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时,增强东北抗日战争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暴力斗争,让学生体验东北抗日战争精神的历史意义。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形式上,要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东北抗联精神的文字、图片、图像,达到图片、文字、声音、图像并茂的效果,使学生在教学中有画面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染和陶冶大学生的情怀,使教学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2)有效利用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效结合理论知识和现实红色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利用当地红色教育基地生动直观的材料,在背景材料、革命知识、生动雕像、照片等生动材料的实际情况下,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作用。例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七三一部队旧址等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具体情况,突出红色资源教育的独特魅力,提高大学生的认知度,强化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
(3)以东北抗日联盟士兵的英雄事迹为榜样。东北抗日联盟士兵的英雄事迹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英勇奉献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宝贵的品质。东北抗日联盟士兵视死如归,坚持与日本帝国主义战斗14年。东北抗日联盟的英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为抵抗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最惨烈的代价,出现了小孤山十二烈士、八女投河等英雄事迹;许多著名的爱国将领,如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抗日联盟的精神。为了使这一示范作用更加生动,我们可以请抗日联盟的老兵现场讲述抗日联盟的故事,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东北革命历史的厚重,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体验抗日联盟士兵的高贵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4)充分发挥重要节日教育的独特优势。要弘扬东北抗日战争战士在革命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抗日战争精神,就要挖掘各种重要节日和纪念日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遇。我们可以利用9月18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5月4日青年节、国庆节等,举办各种庄严、庄严、内涵丰富的庆祝活动和教育活动。例如:祭祀烈士墓、用书画书写爱国情怀、纪念“9月18日”演讲、观看红色电影等活动。这种活动可以获得寓教于乐的效果,让大学生在体验式、场景式、渗透式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