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制约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

制约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基础教育政策和机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基础教育差距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1.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深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有学者指出,目前支持城乡二元结构的城乡二元体系有14种[4]。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二元结构既有教育内部的制度根源。例如,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城乡分治、“分地区、逐步普及义务教育”的“梯度发展”安排[5],直接导致其他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投入制度、教育人事制度等;还有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教育外部制度根源。在城乡二元教育制度的制约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等问题日益突出。


城乡教育二元体系的思想根源和价值基础在于对农村和城市在国家发展中地位的认识偏差。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农补工”、“重城轻乡”的城市中心发展观。这种认识偏差直接导致城乡教育政策和制度不同,教育资源配置明显倾向于城市,从而拉大了城乡基础教育差距。


2.社会价值取向偏差引起的教育评价体系偏差


农村经济落后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教育投资能力。城镇居民支付和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远高于农村居民,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精英教育理念,以及农村教育不重要、阅读无用的价值取向,使得城乡适龄人入学机会的差异明显。从教育评价体系来看,由于全社会忽视素质教育,过于注重学历,学业成绩和入学率逐渐被视为评价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导致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和名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3.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


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往往体现在校园规模、师资规模、学生规模、入学质量等方面。一些大型“名校”大多分布在城市,农村很难找到大型学校。例如,郑州市金水区重点小学文化路一小学学生3人有700多名在职教师,2014年招收8个普通班,每班约78人,2个国际班,每班50人;纬五路一小学生 4 000 许多在职教师,130多名,2014年招收8个班,每个班80多人。[6]大多数农村小学不符合国家标准,许多农村小学甚至不到10人;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能保证,有些教师甚至分别教几个年级。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愿意投入更多的教育成本,让孩子到乡镇甚至城市上学。农民工也不遗余力地把孩子带到农民工所在地的城市上学。随着农村基础教育学生逐步向城镇转移,优质教师也因各种因素试图转移到更好的学校。因此,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最基本的教育因素更加集中,呈现出片面的趋势。城镇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农村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少,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