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可借鉴外地经验
1.北京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作为教育行政官员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北京市将教育资源向农村、不发达地区、基础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解决城乡基础教育不平衡问题。同时,北京市还建立了学生课业负担跟踪制度、市(县)、学校三级教学管理责任制、电子学籍管理制度、社会评价监督机制等综合配套制度,减轻了学生过度的课业负担,弱化了升学考试,促进了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公平合理流动和配置。在基础教育平衡问题上,北京市还采用差异系数计算,初步确定了平衡程度的判断标准。同时,致力于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改变以升学率为重要评价指标的方式,以基础教育平衡发展为评价区县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
2.杭州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计划
2006年9月,杭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名校、重点学校为主导,通过这些学校的投资、承办、参与等方式,实施名校参与新校、名校参与民校、名校与名企合作、名校与弱校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通过名校和重点学校的品牌管理和优质教师的输出和指导,推动新校和弱势学校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该意见还结合当地学校的布局和发展现状提出。除部分农村和落后地区外,政府投资的新学校原则上只建新学校,不取新校名,不挂新校牌,由名校管理。杭州市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尊重学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加入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实行标准化建设和标准化管理,积极引进现代学校制度,实现政府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3.张家港市推进城乡无障碍教育资源
为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张家港确立了城乡教育同步规划、办学条件改善、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资金增长、教育满意度提高的目标。具体来说,一是通过一套完善的引导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城乡教师均衡配置和城乡教育优质平衡,促进区域优质教师均衡发展;二是通过校长轮岗、市校组团支教村校、政策向薄弱学校倾斜等措施,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三是通过“两统一差”,促进全市教师人事工作统一管理和待遇统一标准,在评价、晋升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管理,实施政策向农村和教师支持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