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
首先,社会环境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就业价值观。许多父母认为,如果他们的孩子有前途,他们必须挤过高考的木桥,进入985所大学,学习一个受欢迎的专业,成为金融、电力和其他行业的白领或国家公务员。职业学校是学习不好的无助选择,过早地给孩子们贴上学习不好、能力不强、前途不大的标签。此外,许多职业高中的教学目标仍然关注高考,主要关注艺术和音乐的专业教育,提高专业高考的入学率,忽视了职业高中教育的本质。
在就业过程中,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切实际。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高于职业学校毕业生,忽视了对实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严重挫伤了家长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90%以上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自农村,加剧了就业歧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条件的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上普通高中,考上好大学,毕业后从事所谓体面的工作。
二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资金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好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教育经费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由于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培训基地和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大,但实际上低于普通高中,无法与高校的资金投入相比。而且,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相关设施的落后不仅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不能吸引更高层次的专业教师,使中等职业教育形成恶性循环,明显落后于沿海其他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
第三,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滞后于实际市场需求。合理的专业结构设置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联系点。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的专业结构调整设置,必然会导致专业与实际需求脱节,不具有竞争力。此外,我省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不考虑自身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盲目跟风,竞相办一些社会热门专业,必然导致技能型人才专业技能失败,无法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专业规模优势,走向衰落。而且,虽然一些中等职业院校合理设置了专业结构,形成了高校的特色,但在教学中却流于形式。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中,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无法真正从本质上掌握优秀的技能。
四是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复合型人才。在政策的支持下,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教师并没有同步发展。目前,我省普通中专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为25.6:1、远低于教育部文件规定的18:1.此外,文化课教师太多,缺乏专业技能型教师,尤其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教师。而且兼职教师数量少,不稳定,不能保证继续为学生授课,使得师生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很好地磨合,教学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