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理论渗透,坚定不想腐败的理想信念

在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关系中,不敢腐败是惩罚机制,是反腐败的手段;不能腐败是预防机制,是反腐败的关键;不想腐败是自律机制,是反腐败的基础,也是治理腐败的最高境界。这是拒绝腐败和防止变革的三个重要防线。不想腐败是基于主观意识的高度意识,是第一道防线。建立不想腐败的思想防线,必须从教育开始,通过理论、道德、法律、文化等多维渗透,从思想深处阻止腐败的思想。


1、理论渗透,坚定不想腐败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体现,是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是党政干部的基础,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只要这个总开关没有问题,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无论面对什么诱惑和考验,都能坚定信念,头脑清醒,行为端正,就能最大限度地抵御社会的侵蚀和诱惑,成为克服困难和危险的强大精神力量。邓小平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你的思想很容易庸俗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腐败和物质服务。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理想信念,放弃了作为共产党人的追求和梦想。因此,要坚决惩治腐败,遏制腐败的蔓延,就必须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进先进理论,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加强党的宗旨意识和忧患意识;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以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今天的党员干部。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一想到我们死去的烈士和我们亲密的战友,我们就有无尽的努力,加倍努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强化“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的公仆意识,以人为本,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侈为主要任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具有激浊防微杜渐反腐意义的活动,是一项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务实廉洁的活动。


二、道德渗透,提升不想腐败的道德境界


习近平曾经说过,美德是官员的灵魂。不想腐败,归根结底是一种廉洁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加强对不想腐败的道德认识,形成不想腐败的道德信念,再外化为不想腐败的廉洁行为,这是廉洁不腐败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孔子说:“道德以德,礼貌以礼,耻辱和格格。”一个干部,如果能守住道德底线,做人讲良心,做官讲责任,炼就一身正气,就能抵挡不正之风。


为此,要坚持用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兴趣;要加强对传统美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的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些道德的模范遵守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古今中外为民、廉洁奉公的先进人物为榜样,鼓励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做道德实践者。要随时用名言警句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做不贪不腐的廉洁干部。例如,“家里有几吨黄金,一天只能吃三顿饭;房子豪华,一个人只能睡一张床”,“清洁像爬山,虽然困难,但光明;腐败如履薄冰,虽然处处小心,最终逃脱制裁”,加强党员干部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境界。总之,要通过道德教育的渗透,增强党员干部对腐败的免疫力,使他们不想腐败、不想腐败、不屑腐败,督促自己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治疗,及时改变不良行为,远离和放弃腐败。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干部面临着诱惑的增加,利益的影响相对较大,相应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如果仍然不想腐败,遵守诚信,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慎独。


三、法律渗透,提高不触及法律红线的意识


法律是强制性的,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党纪、国法、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是广大党员干部无法触及的法律法规红线,也是党员干部应该带头遵守的行为准则。一旦逾越,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为此,要加强法制教育,增进党员干部对党纪国法的认识,树立对法制的敬畏之心,增强法制意识。让他们严格在法律制度范围内活动,不敢越雷池半步。让党员干部时刻悬挂法律之剑,警醒自己,按照法律法规办事,阻止腐败入侵,远离法律红线。


法律教育应注重定期学习法律知识和案例分析。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学习的重点。通过教育学习,明确权利义务、责任和责任。腐败案件是法律教育的生动教科书。利用对腐败案件的分析,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警告广大党员干部不要超越法律的红线。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监狱,体验和感受因腐败入狱、深入监狱、失去人身自由、被世界唾弃的真实场景。这样真实的生活版本可能是灵魂深处的打击。党员干部懂法、懂法、守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不仅是国家法治文明的体现,也是防止腐败发展的关键。在全面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树立法律权威,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具有积极意义。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