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的课程体系
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上的衔接,最重要的前提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对口衔接。但事实上,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很多,层次分类也很多。专业对接不能完全对接。可以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实现广泛的基础专业培训,然后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详细、专业、深入的学习。
根据职业教育的培训目标设计课程。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应反映专业性、直接性和兼容性的特点。由于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不同的行业、专业和工作类型有不同的技能要求,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是特殊的。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线直接从事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课程应突出直接性。职业教育课程也注重课程的兼容性,使课程不仅能包含行业相关知识,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照顾初中毕业生,还能考虑高中毕业生。它不仅考虑到学生在当前阶段的学习,而且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各级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根据职业需求的导向,设计不同层次的技能要求。课程内容应注重培养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也应适当,课程内容应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水平和区域经济文化的特点,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措施,与时俱进。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采用模块化形式,按照“基础广、活模块”的原则进行课程模块化整合,将课程分为文化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这是我国借鉴国外办学经验,经过多年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证明中等职业教育模块化是一种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模式。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采用模块推广的方法,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的培训水平,将课程组合成文化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培训课程模块。文化课程模块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和职业道德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应用相关知识课程等。培训课程分为操作技能课程、技术原理、实习等。
具体课程设计如下: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程模块将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程和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德育、汉语、数学、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课程等,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文化和职业道德。这样可以保证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时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中职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过程基础课、专业课。中等职业学校为刚接触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专业过程基础课程,为进一步学习专业、深入、精细的技能奠定广泛的基础,然后根据个人需要学习专业课程。实践课模块主要是操作技术培训课程,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利用模块推广的方法,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联系起来。高职院校文化课程模块分为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通过选修课和必修课全面发展学生。专业课程模块,高职课程分为专业过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应用相关知识三类课程,主要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广泛基础逐渐集中到专业技能领域,在专业过程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提高课程学习水平,也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应用相关知识准备学生就业掌握必要的技能,教授相关技术应用原则的实际操作。在实践课模块中,高职院校主要是实践课。一方面学习技术原理,另一方面在熟练中职操作的基础上掌握综合操作技术,使高职实践课与中职实训课相衔接,同时提高实践操作技术水平。职业教育本科课程模块继续推进,文化课程模块在高职院校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分为基础课和综合素质课,强调大学的综合素质。在专业课程模块中,主要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应用原理三类课程。这是高职院校的延伸。在高职院校专业过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进入本科水平,提高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能力,将应用原理与应用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本阶段的学习是通过掌握应用原理,应用于更广泛的专业领域。在实践课模块中,主要以生产实习为主,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掌握操作技能。
研究生及以上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水平,另一部分是工作经验。课程衔接的设置和形式需要继续研究和思考。
利用模块推广方法形成的课程体系突出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特点,注重生产线所需的专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前一阶段的课程是后一阶段课程学习的基础,不仅与前一阶段相连,而且为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相互联系,打破了相互分离的课程现状,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有利于学生继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