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
(1)主动失学或被动失学
农民工主要从事城市一些脏乱差的工作或经营食堂等小企业,工作任务繁重,经济困难,需要孩子在身边做生意的帮手。也有一些农民工坚信“读书无用论”。他们认为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努力养活孩子这么多年。将来,大学毕业后,他们可能在城市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其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让孩子早点出来工作或学会做生意,早点攒钱。因此,他们往往不愿意送孩子上学,导致孩子失学。另一种情况是由政策或地方法规所迫。比如一些公办学校对随迁子女进城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包括收取一些借阅费,或者要求提供居住证、工作证、家乡无监护人等诸多证明,迫使一些农民工在繁忙的工作后无暇到两地办理这些繁琐的证明,放弃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导致流动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
(2)缺乏家庭教育
调查发现,随迁子女的父母一般文化较低,从事非常辛苦的低收入工作,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甚至有些家长在日常行为中随意说粗话,对孩子的一些错误是非打即骂,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孩子的无形影响,使得孩子在行为上难以适应学校规则,不被接受。在学习上,不仅不能给予指导和帮助,还偶尔需要孩子放下作业,帮助摊贩的生意,影响孩子的学习进度,消除孩子的学习热情。
(3)学校教育的漏洞
随迁子女突然转到城市学校。他们以前在农村学校接受教育,文化基础差。城乡教材的版本不同,教学进度也不同。因此,这些孩子在融入城市后,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变化。根据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报告,为了让这些家庭经济相对贫困、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随迁子女与环境背景较好的儿童获得同样的发展,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好地实施反映差异的教育,从而实现实质性的教育公平。但在实际工作管理中,由于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的流动性大,数量不方便统一,学校对随迁子女的教学工作不太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