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介入随迁子女教育
案例工作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利用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个性化的方式为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支持和服务,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活潜力,实现良好的个人和社会福利状态。从治疗模式的角度来看,案例社会工作可分为危机干预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社会心理”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叙事治疗模式等。案例工作可以帮助我们从学习、心理和行为方面干预儿童的教育
(1)学习干预
针对随迁子女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任务中心模式,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学习指导。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随迁子女的家长、学校老师或同学以及自己了解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其次,根据随迁子女的学习情况,与他协商制定实际可行的学习汁划,帮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跟上城市学校的教学进度;最后,监督随迁子女学习计划的实施,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学习行为。
(2)心理干预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大多数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人们对自己、他人和不同生活条件的错误认知或理性思维能力。随行儿童的自卑、逃避等心理往往是由于他们对周围生活条件的不良认知造成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理性的情绪治疗模式,帮助他们改变错误的认知,重建认知,从而解决随行儿童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让随行儿童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积极纠正;对于这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状况,社会工作者应该首先帮助随行儿童认识到这些不良状态对他们生活的不利影响,然后讨论生活中这些不良状态的原因,最后用专业的治疗方法干预他们的不良行为。
(3)行为干预
随迁子女容易出现沉默寡言、自卑自闭症或另一种极端任性、打架闹事等行为问题。随迁子女的认知发生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帮助他们改变行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行为治疗模式对随迁子女进行治疗。如果采用厌恶治疗,一旦留守儿童出现类似上述越轨行为,就会给予负强化,使随迁子女在越轨行为发生时产生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一旦越轨行为停止,惩罚将被撤销。如此重复,随迁子女最终可以在这些影响下逐步改变越轨行为。此外,要有效改变随迁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还需要家庭参与。监护人自身的行为也会影响随迁子女看待问题的视角,因此监护人参与治疗过程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个案工作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干预,是治疗服务和发展服务的过程,不仅注重治疗问题,而且更注重促进服务对象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充分信任、平等对话、深入调查、详细沟通,促进儿童自身意识觉醒,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结语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产物,随迁子女是随之而来的附属品。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应该享受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工作助人活动中的一种方式,个案社会工作可以运用其专业模式,有效帮助随迁子女融入城市教育,解决学习、心理、行为等问题,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随迁子女的教育监督中,要倡导将个案社会工作引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监督体系,促进随迁子女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