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城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工进城人数迅速扩大。而且,很多农民工在城市站稳脚跟后,千方百计把家人带到身边,形成了“全家搬迁”的趋势。这一趋势改善了孩子独自留在家乡的困境,方便家长近距离监督教育。截至2014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共1277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3%。这些随迁子女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或东南沿海城市。广东省随迁子女人数高达267.8万,远高于其他省份,占全国总量的14.6%。浙江、江苏、福建是随迁子女人数较多的省份,随迁子女人数超过100万。四川和山东随迁子女较多,分别达到93万人和80万人。这六个省的随迁子女数量已超过全国流动儿童总数的40%。这些随迁子女开始像父母一样生活在没有固定住所的地方,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他们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关注。
随迁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随迁子女辍学现象严重
几年前,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批准,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了全国对流动儿童生活条件的最大调查。这项调查持续了一年,在北京、深圳、广州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万多名随迁儿童的监护人。在调查中,3~6岁流动儿童入学率为60.7%,低于城市儿童入学率;46.9%的6岁儿童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也很严重。近20%的9岁儿童只上小学一年级或二年级,31%和14岁仍在小学学习。
(2)学习难以跟上,出现行为偏差
农民工子女在农村接受教育的教材和课程与城市不同,教学质量差。随迁子女到城市学习后,基础差,学习困难。城市学校的老师更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于这些拖着班级后腿的随迁子女,他们选择忽视或批评他们,他们根本不会主动关心自己的学习情况,导致学习困难。同时,他们会感到很大的学习压力,因为他们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缺乏自主学习,所以他们的成绩跟不上,开始害怕困难或逃避。
(3)难以融合,产生自卑心理
随迁子女大多来自不发达的偏远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较差。进城后,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家庭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拮据。他们也跟着父母住在廉价的城中村。他们的生活条件极其简单。与同校城市学生的家庭情况相比,他们有很大的反差,这很容易导致随迁子女的自卑感。此外,随迁子女进城学习后,暂时无法适应新的教程和教材。他们容易害怕困难,跟不上学习,很难与同学融合。因此,他们普遍感到孤独、自卑和无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