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讲话。他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联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愿与东盟国家发展良好的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连接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新丝绸之路是对古丝绸之路超时空的继承和发展,既继承了古丝绸之路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意义。
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多语言、多文化、多文明的交汇交融之路。如今,走在新丝绸之路上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双语(或多语)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双语双语教育是必要的,尤其是母语教育和地方教育。
双语或多语之间的关系就像道路网络。国家通用语言就像国道,母语(包括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就像家门口的羊肠小道和村门口的乡村大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国道、农村大道和羊肠小道应该串联起来。我们不仅要走门口小道、村口大道,还要走国道;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和母语教育不应被废除。事实上,许多双语人才说双语不仅不会互相打架,而且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国家一体化过程中,国道是主干道,必须修复,标准要求统一;国语是所有人的共同语言,必须修复,标准也必须要求,这是中国国内经济一体化和中华民族多元化一体化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门前的小路和农村大道因地制宜,母语和民族语言教育也因地制宜。国家充分保障人力、物力、财力,做到最好。外语就像通往其他国家的国际交通线。在学好汉语和母语的前提下,你可以学习外语。穿梭在新丝绸之路上,有当地人、外国人、民族人、其他民族、中国人、外国人,掌握更多的语言是掌握更多的无形资产,双语教育或多语教育不是负担,更不用说矛盾的选择,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新丝绸之路出口有许多跨境民族。民族语言在跨境贸易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如傣语、藏语、蒙古语、朝鲜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状语等。粤语、闽南语等汉语方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两岸贸易中起着桥梁作用。新丝绸之路赋予中国国内方言和民族语言经济价值,不仅不会降低语言多样性,而且成为多语言保护和教育的强大驱动力。双语和多语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们根本不需要挂羊头卖狗肉。我们可以在木板路上暗中修复陈仓,打着双语教育的幌子,秘密开展单语教育。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做好双语或多语教育。怎么办?多从资金、师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制度和技术问题。随着国力的增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语言文化多样性保护是新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生态保护工程。新丝绸之路是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一部分。它不仅给沿线地区带来了现代化、标准化和流行文化,也对沿线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人甚至以发展的代价引用古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为他们破坏传统文化找借口。其实这是比较近视的。地方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有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在谈到木刻等艺术时,鲁迅曾经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很容易成为世界,也就是其他国家的关注。打世界,也就是说,中国的活动是有利的。“扩展地方传统文化和语言也是如此。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语言往往能引起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为什么担心没有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地方文化是当地人认同的根源。摧毁这一根会引起难以形容的文化痛苦,可以用《长恨歌》中的“永远,这种仇恨是永无止境的”来形容。1976年秋,美国出版了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写的一部家史小说《根》蕴含着这种文化痛苦。目前,美国社会民族矛盾的深层原因与此有关。小草爱山,野人怀土。我们必须吸取美国的教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在如此巨大的经济浪潮中,如何妥善处理保护传统文化与引导现代化、全球化的关系,是沿线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的重要工作。其中,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可以更自觉、更积极地做到这一点,其中地方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汉族地区有地方文化和方言,民族传统文化和语言丰富多彩,属于地方文化。当地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当地草根社会文化资源,优化教育内容,以寓教于乐为原则,以学生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注重与国家课程的衔接,使国家课程扎根。新丝绸之路沿线的地方文化值得尊重和保护,无论是从文化、旅游经贸、教书育人,甚至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在此,我再次呼吁:新丝绸之路的建设不能再做破坏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愚蠢事情;一定要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小心“穿针引线”。一定要把好事做好,不留后遗症,这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和平与和平。